我是为了你好”,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都听到过这句话。
好像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一样,每当孩子与家长意见相左的时候,家长总会一脸诚恳的说是为了你好,听从长辈的总没错。
但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其实却是对对方通过一种道德的压制而去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控制方式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明显。
虽说语言的杀伤力虽不及身体的暴力,但却让人有无法摆脱的伤痕。为什么父母总喜欢用语言伤害孩子?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看到人们被家长各种催,年轻人被催结婚,催生孩子,催返乡工作,这其实都来源于父母的不安感。中国式的‘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你好,所以控制你。对于越亲近的人,往往越缺乏界限感,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以爱之名,去要求别人去达到自己的要求。
一直以来其实都相对父母说这样的话,不要几年才买一件衣服,不要总是将未吃完的剩菜热了一次又一次,不要总是舍不得在外面吃上一顿大餐。更不要说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许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但这些未必都是孩子想要的。
身边一个朋友,她姐妹两人,父亲总是觉得家中没有男孩,将来老了没有依靠,所以就想把两个孩子都嫁的更近一些,而担心朋友自己在外地找男朋友便一直在家里给朋友安排相亲,还各种的告诫朋友外面的男人不可信,不要轻易相信。这使得朋友很反感。在假期还未结束便早早收拾行李返回工作的城市,她很苦恼的说自己就算再怎么样也不会去不赡养父母,但是父母的做法真的令人很不理解,自己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不想就那样呆在老家一辈子,就这样结婚生子。
这真的不是爱,而是伤害。
记得大学时一个同学迷上看一个调解节目,某天她特别开心的分享给我看一期节目的精彩片段,记得是一个男生和女朋友有矛盾引起的争吵,大致的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但是永远记得当时视频中男孩每句话前那句‘我妈说’,是的,他妈妈告诉他说不要找太漂亮的女孩子,也不要找不会做饭的女孩子,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好把他变成一个完全失去自我的“妈宝男”。
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我们要为自己家庭、家族、国家去牺牲自己。可是最弱小的自我,却一直没人替我们完成,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家庭和他们的父母辈牺牲,而如今他们要用我们代代相传的自我牺牲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样为他们做出牺牲。
最近常听到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自私,自己父母那么多精力来养育孩子,而孩子却不能听从自己的建议,只考虑自己,但是亲爱的们,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也想有自己的选择,也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恰恰这些所谓的自私的孩子是最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都按照我们的意愿来生活,‘为你好’的教育结果注定是两败俱伤。牺牲了自己为了孩子就是为孩子好吗?孩子迫于道德压力,承担来自父母的爱的压力,而放弃了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孩子,像奴隶一样生活。吃着不新鲜的饭菜,穿着破旧的衣服,应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孩子不会喜欢自己父母为了自己牺牲了所有。
所谓最好的感情,就是顺着对方的本性,让他成为他最想变成的那个最好的样子。
所有的情感都一样,在我们看来是对对方好,对对方有利的,总是渴望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对方,可是从未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对对方好,其实也是锁住对方的枷锁和牢笼,让对方不得挣脱。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爱是平等的,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别人,打着爱的名义的占有,其实就是对别人的一场毁灭。
想要改变内心,必须打开心结。了解自己的控制欲,审视自己儿时的经历,也许我们的控制欲来源于家庭带来的不安感,这也就是我们成人后面对感情的不安感与控制感。了解自己内心,才能找到自身需求去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当我们足够好的时候,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