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寻子启示》突然刷爆了朋友圈,铺天盖地,毫无征兆却来势汹汹,短短几个小时,剧情不断反转,直到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人民日报出面证实,才算尘埃落定。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消息的真假已经变得不重要,毕竟这个孩子已经失踪四年多了,即便是爱心转发,也不急于这一时,倒不如先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一、狼来了!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我们怎么了?
互联网带给我们不是仅仅是获取信息的便捷,还有获取谣言的便捷。远的不说,今年就是比如“飞机撒农药治白蛾”、“王老吉公司一员工生产时注射杀鼠药”、“孩子常喝饮料会得白血病”、“儿童牛奶中含有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顺丰快递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微信群二维码过期后,微信群就会解散”等诸多谣言,而且这些谣言还会自行演化。
所以,关于谣言的问题很容易让我想起《狼来了》的故事,善良的村民一次次被顽皮的孩子一次次地戏耍,在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再去相信他。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个顽皮的孩子,在不明真相、随手转发的同时,可能正在透支你的信用。
谣言多与我们的生活、社会息息相关,或是正在挑战我们对法律、道德的认知,所以才会在一瞬间把我们彻底点燃。而此时,出于人性本能对正义的维护和对权益的捍卫,冲动战胜了理性,甚至会冲昏头脑,很容易让自己置身于所谓正义和道德的制高点,慷慨激昂地号召、鼓动、呼吁和评头论足。
但谣言毕竟不是真的,有太多从道理、法理、情理、常理上讲不通的地方,但凡有点逻辑能力的人都一定能找出其中的破绽。哪怕有一丝的怀疑,也不至于被造谣者当成棋子来摆布。只可惜,在爱心和善举的操控下,有太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糊涂心态,一次又一次充当起了谣言的媒介。
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次次铺天盖地的转发,最终都被证实是谣言以后,我们究竟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朋友圈”里的人和事呢?陈杨朝梵被拐是真的,只是因为喊了太多次“狼来了”,所以质疑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原本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善举,最终却演变成了关于真假的讨论和谩骂。这是谁的错呢?
二、随手转发到底价值几何?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流量的入口和出口,“随手转发”也成了个人刷取存在感的方式之一。基于社交关系存在的信息传播,天然具备了一种“相对的信任”,也自然成为了助长谣言传播的土壤。
有人说,转一下也无妨,万一是真的呢?一边肆意放大所谓爱心和善意,一边又抱着不必承担责任的侥幸心理。本质上讲,不加思索的转发,正凸显了“爱”的缺失。试想一下,未经核实的谣言,必然会造成他人不必要的恐慌,在你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你无法确保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强大的心脏。
换一个角度来讲,有时候我们给予别人的帮助可能只是举手之劳,但在对方看来或许就举足轻重了。同样的道理,我们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也有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英国人也是一开始觉得自己的选票并不重要,结果把自己的国家从欧盟给投出去了。互联网时代,不要低估自己的能量。
三、网络围观一定是正能量吗?
2014年年底的一件事,我记忆犹新。19岁的少年曾鹏宇在微博直播自杀,
网络上人群迅速聚集,这场自杀被强势围观。有人劝慰、报警,有人嘲笑、不屑。直到网络上的激辩在某一刻停止,警方也证实了他的死讯。网络的力量太大了,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一旦失控,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在这起事件中,最先的反转是有人质疑事件的真伪,第一条理由是“这位父亲不愿意多说就挂电话了”。我们来推理一下:当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必然有无数个电话会打过去求证(敢于求证的人还是挺多的),但问题是,成百上千个求证真假的电话,是谁也会懒得解释了吧?如果手机正好被打得没电而关机了,一定又会有其他的质疑理由吧?
从公众的心态来讲,信息的大量转发可以给不法分子以震慑,让犯罪份子产生心理压力。却没有考虑到一种后果,那就是——“这是寻子热线,电话被打爆了,关爱就变成了骚扰。”除非你真把孩子找到了。何况,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你能确保犯罪份子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吗?如果网络围观最终助推了悲剧的发生,你是否愿意就你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呢?
在互联网中,我们在围观某一事件时,是否有想到过围观的后果呢?是否想过,一次无心的从众围观,可能会让自己成为了一次公共事件的“参与者”?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围观依然是一种力量,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必须被正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网络围观时,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权利的边界和利害的考量前,让围观止步。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围观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正能量。
四、你没看到的,才是真相。
一姑娘发朋友圈——“跟着姑姑去放生,小乌龟们好像通人性一样,放进江里又游回来,反反复复不愿意离开,一直趴在石头上看看我们,知道我们离开。动物都有一份感恩的心,更何况人呢。”朋友回复——“你把陆龟甩进水里,它不爬回来就要死!”
谣言的肆虐,本质上是“逻辑的缺失加上爱心的泛滥”,所以有太多人面对谣言毫无抵抗力,因为他除了能从感观上体会到爱与同情之外,甚至都无法甄别一条漏洞百出的信息是真是假。“转发”这个动作已经沦为了在社交网络中刷点存在感的手段。即使这条信息是真的,在你转发之前你真的核实过吗?孩子已经丢了四年了,不急于这一时半会,进一步求证或者等待最可靠的消息出现也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既然你无法核实,何不让子弹再飞一会呢。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自身并不完整,所以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碎片化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逻辑关系的丧失,只有获取更多的碎片,然后通过逻辑关系把这些信息尽可能的串联起来,你才能找到你没看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