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心理帐户,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作为企业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到底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最有钱?
第一, 意外所得账户
你会用辛苦工作一个月的钱,花500元买彩票吗?估计大多数人不会。若是捡了500元呢?很可能就会了。
有个朋友买彩票曾中过五六千元,当时天马上就热起来,他妈妈说该安个空调,正纠结买什么价位的,朋友立即给老妈买了个好空调。觉得反正也是白得的,花起来心里不疼。
还有个朋友炒股,不知道交过多少的学费,但凡挣了,就请同学们吃大餐。
人们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 情感维系账户。
姐姐做手术,两个选择,一个是国产手术,费用3000多,能报销;一个是进口手术,费用16000,全自费。咨询我做哪个。其实内心还是很犹豫的。
因为我知道她老公和儿子都一直用IPHON。当时我就问你给他们买IPHON时有犹豫吗?她说那是礼物。看这就是给爱人儿子买就舍得,给自已就不舍得。
记得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妻子把头发卖了给爱人买了块表链,丈夫把表卖了买了套梳子。他们从来不舍得给自已买,却把自已最拥有保贵的卖了给对方买礼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 零钱账户。
我们平日都有这个习惯,100元的钞票,就不愿意破开,只要一破,钱很快就花完了
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
平日里想让孩子学会理财,时不时的给个三五十的,想让他攒起来,但发现,很快他就会花掉,买些饮料或零食。根本就培养不起来理财的习惯。因为在他的心里,这些钱就是用来乱花的“零钱”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所以若想让孩子养成理财的好习惯 ,就不该给的很频繁,而是一个月给个整数,让孩子拿到钱时觉得上百元或几百元的能干点更大的事,而不是想着零食这些小东西。
第四:虚荣帐户
有个朋友常跟他的大学同学们聚会,同学们在聚的时候,这个说我买了个福克斯,那个说我买了个途观。这个朋友一来家里不是很有钱,二来是上班地点离家很近,根本就不需要买车。但为了面子,跟父母借钱,买了辆十来万的车。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他们都有,我也得有。
那我们想一想,在实际商业中,各公司都是怎么运用心理帐户的呢?
最近支付宝在搞活动,用支付宝帐户支付钱的时候,给奖励红包,在发红包的时候,立即弹出个按键就是立即使用。大多数人都会用,因为这是白得的。
公司做了个方案,买保险赠积分,每99分赠100元,赠的金额可以买意外险或医疗险,若在平时,即便是一二百元的意外险,也需要考虑考虑,但在使用积分的时候大多数客户在得到积分后很快买上意外险或医疗险。
某市的税务部门,想给企业和市民减税,来刺激消费,拉动本市经济。结果发现,税减了大家是很开心,但还是不肯消费,怎么办?
试试把“减税”变为“奖金”吧。当你说减税的时候,企业和市民会想:这少缴的税,本来就是我的啊!这个钱,会回到企业的“利润”账户,和个人的“收入”账户,他们不会有额外消费欲望的。
但如果你在收完税之后,发放“奖金”呢?哇,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人西吧。消费,因此会在“意外所得账户”里被激发。
这都是意外的舍得花的例子。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虽然钻石价格很贵,但在求婚或结婚时都会送给爱人以表达爱意;巧克力和鲜花在情人节或纪念日都是送给情人最好的礼物;今年过年不收礼,要收就收脑白金,把要卖的产品,定义为“礼品”。
所谓礼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买来送长辈、送朋友的东西。用户用来买礼品的钱,源自“情感维系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花钱,少了都拿不出手。
对待父母,我们一般都是过年过节给老人些钱,让老人改善改善生活,但发现老人们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等第二年把利息的钱也凑个整存起来。与我们想的事与愿违。
那我们就换个给法,平日里给的频次多些,每次少给些,让老人觉得是花在“零钱帐户”里的钱,会更舍得。
所以,给孩子钱,要给整钱;给老人钱,要给零钱。
企业要想利用好虚荣帐户,可把市场份额做大,让客户买的时候有参照。还可利用关系营销,在客户圈子里重点经营有影响力的人物, 让这些人物拥有你的产品,再进行周围人的宣传,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到心理帐户这个概念,让我更明白了许多生活中消费现象,也能看清许多商家做活动的套路,还能让企业有效利用心理帐户做营销方案,学以致用!
--学习刘润五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