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追溯到远古的问题。
很多事情达成目标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直到有了清晰并且正确的概念的时候为止,才会产生一个正确的实践来带领我们达到目标。这就像是我们年轻那会儿和女(男)朋友吵架,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深度考虑过为什么吵架?更可笑的是,我们却总把性格不合适这个样的万能答案对别人说出来,作为分手的理由。所以,在你真的想学好唱歌之前,我想和你聊一聊“概念”的重要性。那么用来暖场的第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会在谈恋爱的时候和对方吵架?
先别着急回答,回想一下你们最近一次吵架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概念不相同而产生的冲突。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帮男(女)朋友买一份面条回来吃,那么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面条好吃他很爱吃,另一个结果是面条难吃,他不喜欢吃。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可能买到的面条是难吃的呢?因为你没有经验?也许是一个答案,但是最好的答案是买面条之前先收集好足够的信息,然后用足够的信息对抗不确定性,最后精确到面条在哪家店铺买,注意,一定是要精确量化到某一家店铺买为止。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之前解决——将面条购买的店铺确定好,如果咨询到的答案都是确定的一家店铺面条好吃的话,就不会再有不好吃的结果发生。否则,一碗面条可能引发一场争吵,一场争吵可能伤害一段感情,一段被伤害的感情可能影响一桩婚姻,一桩被影响的婚姻可能毁掉一个美好的家庭……
那么,什么叫做唱歌?
语意上面的理解是: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声。
但真的是这样吗?概念总是需要我们界定一下的,对吧,否则就会“和(男)女朋友吵架”。
其实就一个词——好听。所有的音乐那得好听才行,光是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来有什么用,又不会有人喜欢听。
好了,出现了一个词——好听。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歌唱好听?这个可能很难介绍,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唱歌?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人类进化的千万年以来,居然可以进化出歌声来,是不是很神奇。社会学家们一直觉得声乐,对,就是我们所说的歌唱是一种人类沟通和情感宣泄的产物。这个概念够清楚吗?是否有清晰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呢?唱歌的作用其实就是沟通,这种沟通为了诠释我们基音中的渴望——对于安全的渴望。如果我们明白了人性对基本的渴望就是安全感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声乐在演唱和学习中的目的性。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声音的音响效果,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什么样的声音需要我们自己训练,让我们能够不再借助其他人的耳朵提供有效的指导。人生的几乎整个生命当中都会被歌声所影响,无论你是唱还是听,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声音的真谛。它是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我们对现实生活残酷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句话很重要,并不是所谓高大尚的话,是很朴实和真诚的。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才会产生艺术,艺术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可以让我们心灵产生一种慰藉。声乐就是一类艺术,这个概念不难,对吧。
学习声乐一定要量化
什么是量化?
百度百科的中文定义是:
所谓量化,就是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将其幅度离散,即用一组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经过抽样的图像,只是在空间上被离散成为像素(样本)的阵列。而每个样本灰度值还是一个由无穷多个取值的连续变化量,必须将其转化为有限个离散值,赋予不同码字才能真正成为数字图像。这种转化称为量化。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量化”: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度量。根据不同情况,表现为数量多少,具体的统计数字,范围衡量,时间长度等等。例如,四万亿支出,960万平方公里,八个小时,完成任务……
我所理解的量化就是精准和程序化。
首先唱歌应该在心理上面给自己一个量化。
如何量化心理?
刨除感情和情绪,在训练的时候只相信逻辑。这是我的“老板”网络设计师西乔给我的一个答案。这是我当年问她如何搭建一个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桥梁时她回复我的一个词。当然我想了很久,后面又加上了一个条件,就是首先确定好自我的定位。比如,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什么样的做事风格和价值观等等。
为什么我们要相信逻辑,因为逻辑稳定性好,逻辑可靠。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就是我们一定会变老的,我们只要科学的练习声音一定会比从前变得好听的,在北回归线以北,春夏秋冬的四季一定是很明显的。这些就是逻辑。在心理上我们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量化的标准,就是不怕挫折,不怕嘲笑,我们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关于歌唱者的心理将来还要更加细致的讲述。
那么心理上面你会不会有如下的感受,我们总认为自己唱不好歌,甚至总是自问是这辈子到底能不能唱好歌?又或者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唱歌。这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自我内心的感受,我所观察到的好的歌唱演员要么是 没心没肺情商较低,要么是绝对自信,更有可能是一百二十分的自信,那种自信是从心里向外的,似乎有种舍我其谁的感觉。注意这里我用的是歌唱演员而没有说是唱歌好的人。这里面有一个区分,唱歌好听的人和好的演员绝对不是一回事。唱歌好的人并不一定是好的歌唱演员,就像因为怯场成就了帕瓦罗蒂的歌唱家科莱里。
关于唱歌,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绝对自信的心态,这种心态一定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情绪。情绪在歌唱中很重要,但是它绝对不是只有情绪所能够学好的。所以如果通过情绪的让自己自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逻辑更有效。可能你会以为我这是自欺欺人,但其实本质上不是如此的。比如说,你还能回想起来三天以前最让你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吗?所以,每天早上都有头版头条。没有人比我们更在乎我们自己了。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很在乎别人的感受,除了我们自己。
其二,如果我们上了舞台或者面向鉴赏者和欣赏者进行演唱,那么一定会涉及到娱乐别人的目的。要知道,没有一个观众会希望舞台上的那个人有一点点瑕疵的,至少,他们看到我们在舞台上出糗一定是一件令人感到不舒服的。
感情对于歌唱是否重要呢?我认为确实挺重要的,但是学习唱歌的时候如何对待感情呢?我认为一定要不带任何感情的学习,最好是做到绝对的理智地学习。我这个话,对于我的同事来说,他们一定会觉得我的脑瓜又不正常了,我是一个精神不很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当然我自己也经常这样思考自己,我的脑袋确实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那么我所谓的绝对理智的学习可能被大家误会了,我知道,如果没有情绪人类是无法存活的,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一定是带有情绪的生活。可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现象,之所以人类能够产生逻辑的思维都是源自于我们主动放弃了一部分的理性,这才是我们和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的一个标志。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学习唱歌(注意我说的是学习过程不是演唱过程)带有很大的情感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我在声乐相关的论述中已经详细的讲过,声乐就技术层面来说,无非就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的好坏决定于我们声音质量的优劣与否。但是大家要注意到的是,声音色的统一才是关键,并不是声音音色越好才越重要,之前我举国崔健、汪峰、刀郎、田震等沙哑派歌手的例子。
既然声乐学习是一门手艺就说明它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用过于感性的方式去思考逻辑方面的问题。试想,用一个感性的思维去学习理性的逻辑,结果是什么?必然导致大量的学生声乐学习效果并不好,最后老师给他一个盖棺定论——你的嗓子不好,你不适合学唱歌——学的时候早干嘛了,难道第一节声乐课的时候听不出来嘛。
举一个“栗子”。在我上学那会儿,进场听到老师说,气息下沉,声音靠前一些,靠后一些或者通道感觉在强烈一些类似于这样的话。好吧,我不介意说出我毕业的学校,即便是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的老师也是这样指令学生的。那个年代,声乐知识的传播也没有当前这么发达,故而老实说唱得好的人也真的不多。大三的一个男高音学长在演唱“我像雪花天上来”的时候也会有一些高音上面难以逾越障碍的感觉。现在看来,那个高音真的不算什么,能够完整掌握的人已经很多了。好了,言归正传,那么现在回忆起来,老师当时告诉我的所有指令,完全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因为你在你的脑海里面靠前的概念是靠前一毫米,可能在老师的脑海里面靠前的声音是三毫米,这导致在声音的训练里面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的人,无法精确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很多年以后我猜真正的理解和总结出来。所以“概念”这个东西真的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一定要做到清晰、正确、精准。甚至在交流和沟通之前要仔细的讨论它。如果做不到,就要将它很好地量化成一个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再进行声乐的训练。
一说到标准,很多同行就会和我提到,声乐学习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又来了,我坚决反对这个说法。声乐学习根本就,绝对就,必然就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它是由肌肉和腔体构成的,是由声带产生基音,由肌肉调谐出来泛音产生共鸣而出现的音响。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被测量的,甚至完全可以按照规律总结出来的,因为人类长得都差不多,机体的差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就是这样一个相当简单的事情,在我学习声乐的那个年代(当然那时确实知识类信息的获取很困难)被认为成一个恍惚的训练存在。
重要的事情需要不断的重复——声乐的学习,需要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