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王煜全老师在产业投资领域寻找新机会的思维模型,我想到的正是在“得到大学”这个线下生态系统里怎么找到个人的新机会。
问题边界是:
第一、发现和寻找新机会的领域,是在一个三个月的线下教育领域
第二、学习周期里有机会做交流的不超过五分一,大部分同学相对陌生,信任感不足
第三、个人要做的不是发现短期的表现机会,而是发现长期在这个生态里发展的机会
以下是我三条心法:
第一、 增加曝光度
在一个弱连接的组织里,如果想和更多不同的同学产生链接和获得更多机会的青睐,就需要多利用机会把自己曝光出来。而相反,没有在早期足够曝光,大家对自己熟悉度不高,就很难吸引新机会。对我来说,本人就错过了本班的开学见面礼,也没能在分享日尽早曝光,就错过了初期熟悉度的建立机会。但后期抓住了最后的分享日,也抓住班委竞选机会以及提问机会,尽最大频率做曝光。除此以外,自己若有一门大家都需要的手艺,也是一种曝光方式,例如摄影、例如做文字笔记、思维导图等。
同时,我也参与校友会组织的第2届奇葩说辩论赛,可能也是由于把个人的辩论经验在群里曝光出来,吸引了马兵会长主动添加微信。
增加曝光度,同时也为进一步把主动寻找机会切换成吸引机会模式。
第二、成为学习榜样
在一个陌生群体里,不管主动寻早机会或者被动吸引机会,都需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KOL,而成为学习榜样,就是成为KOL的途径之一。例如,我们班长勇哥,通过个人分享和参加知识春晚等事件、子超和杨帆的笔记记录、还有杨帆精选套路的总结等等,这些是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那更多的机会也会自然偏向群体中的KOL去靠拢。
而我个人就通过5次的作业精选和对学习内容的解读去往KOL的方向接近,同时创造更多个人观点分享和展示的机会,例如辩论赛,就是最好表达观点的机会。
第三、锁定一个群体里长期服务的对象
在得到的演讲培训和跨年选题里,常提到对象感这个概念,同样寻找一个新机会需要对标自己服务的对象群。例如,海波、勇哥、子超、杨帆和我上台竞选班委就是锁定长期服务的对象。而比一个班级更长期的,就是6期8期9期后的所有增量学员。所以如果能找到锁定增量学生中的某个群体,例如家长群体、爱美群体等等、那就是一个更加长期的服务周期和具体的服务对象。给某个特定对象群提供更完整的知识化产品的梳理和互为幕僚,就能更好锁定个人在一个新的生态里的长期机会。
总结:
心法一:利用机会增加曝光度来提升熟悉感
心法二:努力成为学习榜样建立信任和权威感
心法三:锁定具体的长期服务对象来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