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的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
——题记
暑假里,当我在网站上浏览各类教育教学书籍时,《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使我眼前一亮。读书是我现在最喜爱的事情之一,自从加入语文湿地两年多以来,受全国各地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影响,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阅读;修行,这个词语让我有点着迷,说不清是为什么?我觉得它充满了禅味儿,你不去修行,就没有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读书,不断修炼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我的阅读,是从书的自序和后记开始的。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迅速了解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没想到,仅仅是这些文字,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和对作者的无比钦佩之情。
作者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早已被前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和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确实如此,开卷有益,凡是从读书中受益的人,都会对读书无比痴迷。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就像我们外出旅游,希望看到最美的景色一样,只要愿意付出行动,还是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的。坚持不懈的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希望赶紧读起来吧。
请允许我把话讲完,作者在后记中还这样写道,读是一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感受。这真是一语道破了读书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让自己切切实实的提升。所以我们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甘愿忍受孤独,忍受寂寞,沉入书中,用写作提炼我们的想法,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解决我们的困惑难题,从而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还有一点,令人敬佩,那就是作者坚持不懈的精神。本书作者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教育局局长,工作繁忙,经常在外出差,可是他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至今已坚持十年,阅读了500多本,书写了200多万字的随笔。这种坚持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同时我们又是多么有福气,因为作者从500本书中精挑细选了50本书,集成一册,仅仅通过阅读这一本书,我们就能读到50本书的精髓,感谢作者的奉献。
全书内容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及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及未来,每一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并不割裂开来。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热爱,更有责任;是作者对教育的情怀,更有理想;是作者对教育的坚守,更有期待。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书中的精彩语句和观点时时触碰我的心灵,令我时而惊叹,时而憧憬,时而沉思,时而迷惘……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二、设定高的学习期望
我们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由于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该怎样处理这种问题,文中提出“杜绝退出”的技巧,即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时时处在课堂文化场中,无从躲避,无法偷懒。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学一辈子。
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习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原来,教育教学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那样平坦,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当下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经在樊登老师的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禅师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师的讲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欢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于当下。并时时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纳自我,对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用慈悲之心对待她,照顾她,温暖她,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公。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五、名师成长之路
读书、反思、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须途径。
薛瑞萍说,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读。
闫学也说,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吴非认为,读书之于我就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读书的的确确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
如何阅读才有效呢?
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王崧舟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季羡林对年轻人说:“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不仅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
阅读需要融会贯通,我们的教学不也一样吗?正如肖培东老师在徐水年会上分享的讲座中所说,融,是教学最好的悟性。让我们持续地阅读,不断地反思,反复地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圆融,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圆融。
六、教师要挺直腰板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个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分数的机器,让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没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面对今天;如果只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教育何去何从,迷雾重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最后,作者展望教育未来,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词语背后隐藏着数字技术对整个教育的颠覆。今天的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应当立足现在,迎接挑战,主动改变,不惧未来。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坚持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