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动态是"朋友"的底色
昨天因为一篇文章接力转发,用喜剧的形式写出悲剧的现实……
我和朋友说,这段时间的朋友圈最能分辩哪些人值得一交。因为关心什么、转发什么就是一个人的底色,这段时间更是如此。
当年一同去三江源调研的茹说"愿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无言的血泪换来的不再是颂歌,而是最深切的反思……"2015年,结下三江源过命的交情,她至今也是同样的底色。
授予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
单位发了抗疫物质,我开车去东边,送一半给闺蜜。在这种情况下仍关心的人是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在北海公园附近,我被警察拦下,他说:"戴上口罩下车,带上行驶本和驾驶证。"心里特别紧张。递过证件,他接着说:"是否身体正常,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我说"没有"。他说:"刚才,你走错了线,不能右转。"我解释:"这线太复杂了,我刚才开那么慢就是在啄磨到底左转还是右转,我确实没弄明白就选择了右转。"他说:"站在车前拍张照,一周内如违反交通规则,这次将扣分,如没有,这次算了。"顿时,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这种人性化的执法只有由人来执法才有可能。后来朋友说,这次人性化的执法可能归于我的沟通能力。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是好还是坏?作为行政学人我们呼吁授权一线,因为老百姓对政府的印象全来自与自己打交道的一线公务员。
在北京的二环里才常有警察,我们在五环的人习惯了摄像头。这么多年,有些执法单位执法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有些道路限速30,只为罚款。
疫情让人们分离又相守在一起
网上有一个段子,西安结婚登记处3月2号上班,离婚预约爆满,约到了18号。大概很多夫妻在家呆一个月后,终于看清了彼此。我希望这是一个段子。这一个月,很多家庭回归了天伦之乐,对孩子终于有了陪伴。母亲不再是丧偶式育儿。疫情让人们分离,又相守在一起。
电子时代的电子公平
因为萍聚京城公益,我在疫情间打交道最多的是我们公益的服务对象乡村教师。当城里孩子在习惯网上教学,并获得网络授课的益处,城里老师被逼着教学改革。而农村,有些家庭没有上网络课的终端,有些家庭网速慢,不能正常上课。乡村老师担心,正式上课后,孩子们的差距因技术拉得很大。
我记得2014年去英国调研,当电子化高度发展后,他们在建市政服务大厅(顾客市民服务中心),为什么?为了公平。老人、穷人不会用网络,没有设备。面对面的政务服务在电子化后也仍保留。而市民客户服务中心有公共电脑,有专人辅导业务办理。社区图书馆同样有公共电脑。
当网上宣传山里孩子走很远的路为了找信号,早出晚归,而且大冷天支一个小雨棚。我看到的不是中国孩子强中国未来强的官宣,而是电子时代电子公平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