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与现代国家之间,颇有相似之处。当时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的是晋文公称霸以后的晋国,类似于今天的美联邦;周天子是诸侯名义上的共主,但无太大实际影响力,类似于今天的联合国。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是今天的美联邦,对他国发号施令,都需要以周天子或联合国为依托。两者之间,是不是很像。
春秋时期,挑战晋国霸主地位的是国力雄厚的楚国。晋国称霸,也是与楚国一战成名,奠定了霸主的根基。此后,楚国与晋国多次征杀,终因熟悉楚国内政的人才外流人员太多,致使楚国丧失称霸的机会。楚材晋用,就是当时人才流动的真实写照。
与晋国毗邻而居的秦国,也很注意人才的招纳。晋国有名的六卿之一的始祖,士会,因蒙冤旅居秦国,后经晋国谋臣设计,在一次战争中被召回,长期执政晋国,奠定了晋国长期强大的内政根基。
楚才、晋才,都能为晋国所用,效忠晋国,这跟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号召力、凝聚力是一样的。
反观春秋时期的秦国和出国,左传中对其国内有识之士关于人才外流的态度均有记载。秦国一位不太受重用的君子对于士会被召回的计谋洞若观华,事先给晋国权臣修书一封,表示自己已经看透了相关的手段。并说,不要以为秦国无人,只是君主不用罢了。楚国在多次战败后也采取了笼络召回本国人才的政策探讨和随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称霸成功,晋国自身则分裂为三个更小的国家。
用今天的眼光看,春秋诸侯之争,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但在当时人们的角度,那是实实在在的国际问题。张良作为楚国的贵族后裔,在秦国统一后,依然试图用巨锤杀死出巡的秦帝,恢复六国,可见当时的国家观念。
然而,从楚材晋用,到士会归国,我们都看到了一个现象,许多人在当时,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汉奸,为敌国效力,伤害自己的母国。屈原沉江,千古绝唱,但为敌国效力的人们,似乎也没有受到特殊的谴责。
什么原因呢?这大概要从同时代的孔子身上找找原因。孔子的名句是君君臣臣。意思是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比孔子早的管子,其对君君臣臣的解释是君不君则臣不臣,革命意义很明显,一个臣子不必愚忠于一个违反君道的君主和国家。用现代的话讲,一个违反民主体制,不愿倾听民众呼声,不愿与民共治的统治者,还有什么理由去维护?人家本来就没有打算让你去维护,何必自作多情?
所以,自古以来,爱国主义都是相互的,可以从君臣互动中找到爱国主义的基因。金兀术的铁骑一度踏平整个中国,如果成功,中国的大清朝大概要提前实现四五百年。南宋文臣虞允文在采石矶一战中差点要生擒金兀术的时机,一当地秀才冒险向金兀术献计,才避免了南侵金军的全军覆没。宋史没有继续描写那位秀才后来的命运,但却无意中泄露了当时以秀才身份体现的上层人士的爱国情怀。虞允文和那位秀才,在对外敌入侵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删除文章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0 赞 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