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有多久没有敲打键盘写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字了(以前是帮别人写或者为别人写),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打开电脑,因为有些话感觉不吐不快。
最近两年兴起的“国学热”,不禁让我想起了齐王好紫衣,楚王好细腰的故事。从上级好国学开始,神州大地欢欣鼓舞,一片勤勉好学的太平盛况,这确实是国人喜闻乐见的。不过,一些投机者野心家和戏子也借此契机粉末登场了。
于是,你会看到一群字都不识几个的孩子读着《弟子规》。《弟子规》作为封建王权下制人的产物,竟被今人奉为经典,用来管教一张白纸般的幼儿,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当然,《弟子规》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提倡的行为准则,但其中封建糟粕和余毒不容小觑,如果一味照搬,后果就不得而知了,因人而异吧!比方这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请问你家亲喜欢赌博,爱抽烟,爱嫖娼,是不是也要“力为具”呢?你喜欢音乐舞蹈或者其他,而你家亲恶之,是不是也要“谨为去”呢?连自己的喜恶都不能控制,以别人喜恶为标准,活着还有意思吗?“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各位再看后半句,用心是很好的,不过请问是不是真得傻到凑过去挨打?不会“曲线救国”吗?再说,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所以,再确定儿童读物的时候,还是要有所选择,我个人认为儿童读经不是坏事,不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好心办坏事,害人不浅。
当然,在这种盛况之下,你还会看到不少成年人奔波于各种讲座、讲坛、学堂,拿着笔和纸或者录音笔,煞有介事地“学国学”,尽管其中有一部分人连“国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其中不少人就是过来图个新鲜,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发个新闻,给上司看看,让下属羡慕羡慕,多认识几个用得着的朋友。偶尔有几个有慧根的,听懂了几句人话,仿佛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功力倍增,然后发心勤学。等回归到凡间,工作任务一下来,立马把“学国学”抛到了九霄云外。 再看那些立坛授课的,三教九流,其中又有几个国学大师?(当然,其中的确有少数精英学者用心良苦,我不得不承认,也深表敬服)。其中不少“商人”、“戏子”,有的拿着脑袋里垫着的少得可怜的几段话到处走穴,到处卖弄,有的被民间高手一问,屡屡回避,甚至哑口无言……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各种出版物、各种收费私塾学堂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很简单,你图个名,他有名有利有钱,双赢!双赢!
你更会看到一些单位,讲话要与传统文化挂钩,文艺汇演要与传统文化沾边。于是,穿着汉服诵唐诗,穿着唐装跳民族舞,穿着睡袍(疑似睡袍)演宫斗的各种民间闹剧不断上演,演得领导喜笑颜开,演得百姓叫苦不迭,演得行家脖子都摇断。
笔者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个好事,大家鼎力支持是理所当然。但是,在弘扬之前得认清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挖了祖坟,捡到什么,什么就是宝贝,起码的判断能力必须得有。其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勤勉,要有恒心,要学到心里,融入到骨子里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听几个“伪大师”吹几句,听几场二流子讲座,多花几个钱,多跑几趟路就能把优秀传统学到手并弘扬开来的。最后,切忌浮躁。学问得静下心来做,不是会几句“之乎者也”,能认得几个繁体字,做得了诗填得了词的就是“大师”(当然,这年头会这些的已经很不简单了)。有时间多静下来看看书,钻研一两本经典,在原汁原味的文字里体会先辈哲人的智慧,获益将更多。浮躁是学习的天敌,尤其做教育的人,学界的人千万不可以浮躁,否则害人害己。
文末补充一句: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好好钻研的,没有时间没有恒心和毅力的,到处学习是为了 更新朋友圈的,我劝诸位该干嘛干嘛去,当然,你可以这样做,但千万别用你的这种浮躁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