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休假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从我青春叛逆期开始到现在,我和我妈的相处模式多数时候都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掰扯之中,不欢而散,然后事情过去又懊悔不已。
我爸上班隔天回家一次,我妈平时大多数时间都自己在家,人自己个儿待久了,就容易越待越懈怠,做饭凑凑合合,家务凑凑合合,最后,对自己也凑凑合合。要是她愿意发展个兴趣爱好让日子变更有盼头有冲劲,可能就会好很多。
我呢,结婚后在四世同堂的七口之家生活。公公、我还有老公都上班,婆婆一人挑起照顾她八十岁老父母和我一岁多儿子的大梁,多年来指挥一家老小有条不紊生活的角色让她养成了做事麻利、有规划、用巧劲的习惯。家里工作量大着实辛苦,不麻利儿的,不提前规划,不用巧劲哪里玩儿得转。两年多的婆媳相处,我虽差得远,多少也耳濡目染比结婚前做家务强了许多。再加上当妈后,为了娃我的家庭卫生意识不知道提高了几个量级,从原来的自己住的屋子没地儿落脚到现在的轻度洁癖。
所以,这样的我带着娃回娘家小住,和我妈之间的理念大碰撞就无法避免了。
其实我妈在我们来之前头两天就开始大扫除,所以一进门的看到的情况比我脑补的场景好很多。不过毕竟很多年不在一起生活,对于扫地擦地收拾桌子洗衣服的手法、标准、程序都不一样,我觉得她的做法太简单粗暴,我妈觉得我简直是个事儿妈。
更多的,我逐渐开始认为我妈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是个问题。
上一篇文章我写过因为笑来的影响,我开始从表现型人格向成长型人格转变,开始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开始主动思考问题开始自我成长自我进化,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寻求改进。回到娘家,对比我妈日复一日看电视剧,自我封闭,自我否定,修鞋之类的小事都等着我爸帮她做的状态,我觉得自己简直进化得不要太快,我妈到底在干嘛,这样不行啊!
于是乎,我自认为站在进化的高点告诉她现在的状态是不行的,怎么不行,该怎么做,balabala抛出“成长型人格”“主动进化”“激发主动性”之类的进化术语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是对于我妈妈能听得懂多少完全没考虑。
九天的娘家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直到最后一晚,还在“苦口婆心”地输出自己的理念。而九天来,却只有1、2次时间是哄睡孩子后跟妈妈好好聊聊天,听她说说她的生活,她的快乐和苦闷。
可能由于我对父母的态度影响,我老公到我家也不是很积极地和他岳父岳母聊天说话,偶尔说的话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我们家的人和事,能感觉得我父母是有些不悦的,但是并没有和我说什么。
就这样,娘家生活告一段落,我回到了北京,回归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的,回来后常常想我的父母,想他们此刻正在干什么呢,惦念着我妈自己在家会不会闷得慌,后悔上周回去说了让她伤心的话,懊恼没能好好跟她聊聊天。
然后我就在回家的路上给我妈打了电话,电话里我妈问我回去一切都好吧,还说你们小夫妻还房贷压力太大了她要给外孙出奶粉钱和一部分以后上幼儿园的钱,最后说行,看你们小日子过得挺好的我很放心。
我妈的关注点全部都在我和我的小家好不好上面,而我的关注点在哪里。。。。。。
《坚毅》一书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杰拉说“人际品格包括感恩、社会情商以及对愤怒等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前几天我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特别特别的惭愧,我对自己的父母有感恩吗,我在看到我原生家庭一些消极避世的状态产生了愤怒有进行自我控制和反思吗(其实我愤怒的是我内心和原生家庭一样消极避世的那个我)。我的爸爸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那么有耐心那么仔细,对换身份的话我能做到如他们那般吗,现在有了这个反思,当然必须要如他们那般,但是他们对于我所付出的爱全部来自潜意识和天性啊,不需要觉知,这一点,他们比我不知道要超越多少数量级。
人们在不成熟的时候,会意气风发,会像个批评家发现这里那里的不好,往往缺乏慈悲心和同理心以及感受语言之外东西的能力,比如老牛舐犊的温情、对方不忍说穿的慈悲、理解人人皆有不容易的智慧。似乎后者,才是赋予人温度和远见的东西。
我常常以为已见了更多,想了更深,其实too young too simple。向我的父母致敬,向恻隐之心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