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巴菲特的这句话,除了适用于当今全球股市的“跌跌不休”,同样适于躁出了声浪、浮出了泡沫的自媒体领域。不同的是,前者在挤出泡沫,后者在鼓起泡沫。
泡沫本身有错吗?没有。适量的泡沫就是润滑剂,有助推作用。当然,泡沫也有可能是炮灰。混迹自媒体不到三月的一位朋友经常谈到的两个问题是:
1.为什么微信公号做不起来,入驻平台也收效甚微?
2.是不是有点晚了,过了自媒体的红利期?
显然,不是所有的自媒体都是多面手。
自媒体也是分批的。第一批“移民”登岛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新的土地就像他们的菜园子,他们驾轻就熟地播种、施肥、灌溉、采摘,之前的老顾客也都跟了过来,口碑相传,生意越做越旺。第二批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土地多少显得贫瘠,产量不高,买家不多,也卖不上好价钱,虽不至饿死,但心有不甘。当然,持观望立场的也有很多。
过去的一年里,投入自媒体创业洪流的传媒媒体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原始积累大多源于前东家,或有赖于前东家。他们试图在新的话语体系里,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资本是逐利的,那些崇尚“唯快不破”的自媒体平台也不断降低门槛,使这个小生态越发混杂和浮躁起来。
所以,自媒体也是逐利的,似蝗虫般的存在,这是自媒体平台所信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尊严地创作”,更像是新一轮圈地运动。
扶持自媒体计划,就是某条们的手段。他们不再谈多面手,他们不甘沦为发稿渠道;他们要扶持自媒体,完成向服务角色的转变,尽可能地提升变现空间。路径是,聚拢资源、打包变现和提升估值。资源是什么,就是C2C模式里的两个“C”,长尾需求的满足与否,至关重要。
他们试图重塑当下的自媒体生态,确立老大地位,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劣币驱逐良币。当有人喊出“有尊严地创作”时,经历了捧杀和棒杀的自媒体,或许已经有人开始逃离,寻找下一个金矿了。他们游走于“式微”与“崛起”之间。
最后,当潮水退去,裸泳的会是谁呢?观望的,还在观望;逃离的,已赚得盆满。那些还坚守在贫瘠的土地,挣扎在温饱线的自媒体们,又该如何抉择呢?下篇,填这个坑。
——首发 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