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呆呆分析过,孙悟空在天庭的武装暴动并未得利,直到如来感到一直被困在凌霄殿外进退不得。但同时,天庭也未失利,更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大胆假设一下,再加派些强兵猛将,定可将孙悟空一举拿下。
那么,为什么在战斗完全可控的形势下,玉帝不调兵遣将,直接请西天如来降妖?
果真如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玉帝惊慌失措,急抱佛脚?
原著中有两个词大有韵味:“早惊动玉帝,遂传旨……”。一个“早”字、一个“遂”字,说明玉帝镇定如常,请如来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部署。
估计从孙悟空被关进八卦炉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玉帝就在思虑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了,一个一个分析琢磨潜藏在内心的疑惑:这猴子哪里来的?什么出身?果真天地孕育?哪里学成的武艺?怎么一步步迅速登上了天庭,还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观音菩萨前日的表现可疑,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思前想后,玉帝必然将怀疑聚焦在如来身上。
领导的高明就在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
同时,高明的领导往往能洞见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即便不能参透每一个细节,大致方向是正确的,八九不离十。
这是领导与领导的对决。
看透了事情的大致轮廓,玉帝索性来个正面交锋、敲山震虎、直捣黄龙。
领导需要的不是事要解决、一场战斗的胜利、捉住一个妖猴,而是弄清事情的真相,以及事件背后的另一个更大的真相。
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奉旨上西天请入来的经过,进一步证明了玉帝此举的目的所在。在此节中,玉帝与如来的斗法悄然展开了。高手过招未必出超,也未必见面。此谓之隔空斗法。
二仙到了西天,先是见了四金刚、八菩萨,礼毕,要求见如来,到了宝莲台下,礼佛三匝。这时,如来才不紧不慢地问:你们来干啥?
——这一段经过,呆呆已经把过程简化地不能再简化了,依然感觉繁文缛节、絮絮叨叨。初读此段,呆呆第一反应是吴承恩老先生的文笔不够洗练啊。可是再一想,原来吴老先生用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向我们传递了三方面信息:
首先,形势并非想象地那样紧急。玉帝不着急,玉帝请如来的目的就是试探。
其次,二圣历数了孙悟空诞生以来的种种,所言句句实情,有概括也有细节,之所以反复陈述神佛皆知、读者皆知的事情,分明就是玉帝在警告如来: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哪一件瞒得过我?我要你给我一个解释!
再次,玉帝的钦差不着忙,西天更是按礼数来,一样不少。你装我也装,这叫云手推球,看谁先绷不住。
还是如来先沉不住气了。在二圣道明玉帝旨意后,如来“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可算说的到正题了,如来反应之迅速果断,与其说是出于对玉帝的敬畏,莫如说是其内心真实的表现。一个“即”字,表现出如来下意识的紧张和焦躁。而如来对众菩萨的交待,更是奇怪,主要领导出差了,为何还要其他同志继续留守会场?众菩萨可是经历不知多少劫难才修成正果的,难道一点纪律观念都没有吗?透过如来的一番无关痛痒甚至有点奇怪的话,我们微微捕捉到西天内部的一点讯息:高度戒备、高度紧张。
接下来,如来降服孙悟空一节,妇孺皆知,总结起来一句话 :猴子本事再大,也逃不脱如来的手掌心。此节的看点在于如来与孙悟空意味深长的对话。
如来自报家门后,披头就问:“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到,为何这等暴横?”——刚才二圣不是都告诉你了嘛,问啥问啊,出手啊!当务之急降服妖猴,审判的事日后再说嘛(或许天庭本来就没有什么审判)。这不是如来好情致,与罪犯聊天做攻心战。如来的这一问,与其说问悟空,不如说是说给玉帝听,或者说是回答二圣转达玉帝的质问:我不知道他的来历!
悟空确实牢牢记住了恩师菩提老祖的训诫,未透露半点师承讯息,而且很高妙地在简单自我介绍后,迅速将话题引到如来并未发问的问题上:我为什么造反——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字面上看,这是如来和悟空第一次见面。还记得前面分析过的吗,菩提老祖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菩提老祖。悟空今天见如来,是否还认得出恩师?
如果,悟空认出了恩师,或者隐约感到了如来与菩提老祖的关系,定感事态严重,一定要将师傅撇清:是我自己干的,无人指使,无人组织,临机起意,争强好胜而已。
如果,悟空没有认出恩师,或者完全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他的答复倒也显得幼稚而可爱,也符合他的性格:反了就是反了,你能怎么着?
语言的玄奥和魅力就是这样,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境下、不同视角下可作两可理解。最麻烦的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愣被人理解出许多的深层涵义,辩无可辩。
接下来,如来一大段自说自话,先是历数玉帝光辉业绩,充分赞扬玉帝的一贯正确和伟大,这是在向玉帝喊话:我可没啥歪心眼,坚决拥护以玉帝为核心的天庭领导!
紧接着,如来急切地说“趁早皈依,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黑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这是在给悟空暗示。
如来果然知道悟空的本来面目!
那么悟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此处我们尚不能知,存疑不述。
悟空是否听懂了,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接下来悟空的做派全然是一个七八岁孩子,很傻很天真很可爱;如来也收起了义正言辞的面孔,捉弄起这个小鬼,和蔼可亲。
无声的默契?
“妖猴,我问你,你除了长生不老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
“我的手段多了,我有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我还会驾筋斗云,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怎么就坐不得大位?”
“那我跟你打个赌……”
读至此,你是否依稀记起小时候邻家爷爷逗你玩的情景——我要打死二强那个XX!人家十三了,你才多大,有啥本事跟他打?我会螳螂拳爬树上墙,还能……!那好,如果你能把我推到,我和你一块揍他怎么样?好,不许耍赖!……最终,哭啼啼闹一通,一块糖笑嘻嘻。
请原谅我神游一会,戏说一气。轻松点看,孙悟空和如来这段对话,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不过孙悟空逃不脱如来手掌心这一节,颇值得玩味,寓意很深。前些年呆呆看西游记故事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孙悟空怎么就能打上凌霄宝殿,却逃不脱如来的手掌心呢?后来突然发现:西天路上,师傅四人加一个小白龙,个个都是戴罪之身,一路走下来,个个成佛了道。西天一行,除了取经,定有什么深意在其中。
那会儿呆呆还小,大概上高中的样子,人生懵懂,全然不知有什么心学,凭着有限的一点人生感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灵光,突然体悟到:玉帝代表的是政权的力量,如来代表的是道德的力量,一个人本领再大可以反叛权力的束缚和管辖,或许能够成功,但终究逃不脱道德的约束和影响。取经路,正是师徒赎罪修炼道德的历程,最后获得道德上的认同,也获得了世俗的认可。
当呆呆有了这个发现,颇为洋洋自得,自认为体悟到了西游记的真谛,好像还试图写过一篇文章,写成没有、什么观点,忘记了,只记得“悲从中来”四个字。这是一部西游记给我最初、最深的感受。今又重读这一段,勾起了早年的记忆,似仍可敝帚自珍。李卓吾先生也认为:“如来非他,此心之常便是。妖猴非他,此心之变便是”。
千变万化,人终究逃不脱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