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即使是春天了,北京的夜里也时常刮大风。我去阳台关门准备睡觉,窗外的几棵泡桐花开的正盛,夜深人静,香气似乎越浓。恰好又刚和母亲通过话,我竟然有一种身在故乡的错觉。
我家住在半山腰上,上学需要穿过一片树林下山,再沿着山脚的公路走几公里。那时的树林里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一米见宽的小径。林子里的栎树和泡桐,高大蓊郁,阳光透过树梢打在地上,星星点点。回忆起来实在很美。
但是对于上小学的我来说,这条路不仅不美,反而太过寂静。这种寂静在哥哥小学毕业后,我一个人独自走更加凸显。有时候一阵风起,或者鸟儿扑翅,都会让我紧张得跑起来。我每天拖着不去上学,母亲为此决定每天接送我走过树林,下午放学如果我早到了就在山脚下的石油勘查广场等她。
十有八九我是早到的,于是我每天都偷偷带一本课外书。母亲远远看着,对我认真学习很满意,她并不知道我的书是从她锁着的柜子里偷来的,那是有作家梦的父亲买的各种小说。
(二)
母亲虽然只上过初中,但是对我和哥哥的教育毫不含糊。从小学开始,她听老师说什么参考书好就会成套地买给我们,每天晚上只要她有空,就会盯着我们做题,小学的知识骗不了她,只能硬着头皮做。
母亲那一辈人中,很多人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辍学,他们把孩子的学业当作自己学业的延续,仿佛把自己剩余的人生,都赌在孩子的将来上。
母亲常说她以前是全班第一,但是因为外婆体弱多病,家里没钱供她,所以辍学。后来出嫁毫不意外也在农村,但她利用半山腰的地理优势,养鸡养羊,后来也发展成了一个小的农场。“还是读书好。”母亲之所以嫁给父亲,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父亲家里是书香世家,在旧社会办过私塾。
母亲小时候穷怕了,她说她以前上学的学费从来都要自己去挣,帮人割草挣工钱、用麦秸编草帽去卖,她干活一点不怕吃苦,为了我们的学习也很舍得花钱,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重蹈她的覆辙,她想借助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去弥补她心里的遗憾。
(三)
小时候的我们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只是觉得母亲太过严厉。
她常常向人炫耀自己孩子成绩多好,我由最开始的自豪感变成负重感。特别是哥哥考上大学后,我的压力陡然变大,仿佛觉得自己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是没有尽力拼搏的战士。
上了高中以后,我曾经试着和母亲交谈过这一点。
“妈妈,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怎么会考不上?”
“不知道,万一考不上呢?”
“那就复读呗,一直努力总会考上的。”
看来我必须得考上大学,这是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我也在心里安慰自己,认为既然上了高中,离大学就更近了。
我的高中时期,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也跟着这流行走,选择了理科,或许以后会成为一个工程师。可是在高中并不会幻想太多以后的事,毕竟要先倾注全力迈过高考那道坎幻想才会成真。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或许压力太大,以至于只能承受朝着单一的目标前进,而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大概喜欢做什么。上了大学后,读了两年化学专业,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转而去学了新闻,系统学习理科的生涯就此终止了。
(四)
我考上了大学,母亲有一种使命完成的感觉。
她对我们学业的过问很少了,包括我后来转专业,她也没有意见,只是说我喜欢就好。她的目标就这样小么:考上大学就是出人头地?还是离家太远,鞭长莫及?
我在大学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成绩、社团、实习,干什么都是中等水平。没有母亲的激励,我好像卸下了担子,变得轻松起来。
哥哥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做技术基层,后来又转岗销售,慢慢转成了管理层,可是公司却倒闭了。哥哥不愿再去公司,非要自己创业,种有机蔬菜,然而过去一年多还是不见起色。母亲有些着急,问他既然上了大学为什么要来种菜。哥哥说他看好这个行业,母亲摇摇头并不相信。
母亲的骄傲变少了。特别是亲戚的微信群建立以后,她知道小舅家的表弟高中毕业学习糕点现在生意兴隆,大姨家的表哥做了包工头。他们都觉得不读书也一样挣钱。
这些事都发生在我大学的后两年,我由母亲推着走变成了自己主动寻找方向。一方面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消失了,另一方面恍然意识到,人生并没有一劳永逸,总是要不断努力学习才可以。
去年回家过年,一天闲来无事,她搬出我们以前的课本,整整齐齐地放在箱子里,她隔一段时间就会检查一下有没有书虫。
“你们小时候特别优秀,我以为照那样下去长大了也会一帆风顺呢。”
“我们现在也在努力,只是并不像写作业考试那么简单而已。”
“哎,是啊,毕竟现实比课本复杂得多,我只是以为上了大学会轻松一点。”
“现在大学不像以前那样包分配,是铁饭碗了。”
“嗯。”
“不过幸亏还是上了大学的,多了很多选择,虽然现在钱不一定比别人挣得多。”
“可是你看你哥哥,他是不是读成书呆子了?卖什么菜呀?”
“他肯定不是书呆子。可是为什么卖菜,我也说不清楚,我只是看新闻说有大学生毕业养猪的,处理垃圾的,摆摊卖小吃的,这不都干得好好的嘛。”
母亲笑了笑,“哎,不管他的咯。”
母亲很认真地把每本书都擦了一遍,表情很虔诚。大概她的大学梦和我们的大学梦早已不是同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