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原材料的货币成本。比如我们去一家高档餐厅吃饭,点了一盘青菜,价格是30元,这盘青菜的成本是多少呢?我可能会想到菜市场里面青菜也就是2块钱一斤,这一盘最多使用了半斤,那么原材料成本才1块钱。天啦,这店太黑了,一盘青菜就赚那么多。还不如就在家附近的家常菜馆吃呢,那儿的这份青菜只需要15块,如果我在家自己做的话,也就几块钱的事。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成本仅仅只是包含原材料的货币成本,当然对于我也是。不过学习了薛兆丰老师关于“成本”的概念后,我重新理解了成本。
成本不仅仅是货币成本
一盘青菜吃到嘴里的时候,可不是农民伯伯直接从地里将青菜变魔术弄熟了然后送到你嘴里的,如果直接从青菜成熟了开始算起,它也经历了采摘,打包,运送,清洗,加工等步骤才能到达餐桌,期间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同时还包含看不见的成本,比如时间,耗材的损耗等等。
如果你只看到货币成本,那么你的很多选择都会出现问题。你会花大量时间去网上淘便宜货;你会到处找免费的或者破解版的软件;你会事事都亲力亲为。因为只有这么做,你才会觉得付出的成本是最少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无形中付出的时间成本可以让你从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收入。
成本是由供需决定的
一份青菜在家常菜馆卖15块,在高档餐厅能卖到30块。我们会说高档餐厅里面的这份青菜的成本比家常菜馆要高,因为除了本身原料的成本,运输成本大致相同以外,高档餐厅的人工成本和店面成本要比家常菜馆高,所以前者这份青菜的成本比后者要高。这个逻辑看似正确,实际上犯了“成本决定论”这个错误。
按照传统的观点,大部分人会认为最终的消费品价格是由其原材料的成本决定的。比如说上文提到的这份青菜,不同饭店的成本不一样,所以使得两者的最终价格不一样。虽然说这样的逻辑没什么毛病,但是其中因果关系颠倒了,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供需关系决定最终价格。假定成本决定论是正确的,那么农民伯伯在青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成本,是不是最终到餐桌上的价格就更贵的呢,当然不是的。
高档餐厅的青菜之所以卖的贵,看起来是店铺租金高,但实际上是该地段的稀缺性推高了店铺租金,最终也反应到消费品的价格上。由于该高档餐厅开在高档的繁华地带,该区域是城市的稀缺地段,或因为交通,或因为政策,或因为环境等等因素,人们在此生活的需求大,使得该地段的估值被拉高,这样房价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什么都比其他地方高,最终传导到商品上。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最终商品的价格。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
有选择就会有放弃,选择了一个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选项,如何选择更好成本更低呢?面对多个选项,很明显更有利的是选择价值最大的那个。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个的价值是最大的,因为没有真正的选择,没有付诸行动,有的只是想象推理和猜测。如果我们一一进行放弃,并能推测出所有放弃选项中的最大价值的那个,那么我们最终选择的成本就是那个放弃了的最大价值。
现在我们想去弄一份青菜吃,要么去附近的家常菜馆,要么稍远一点去那个高档的餐厅。前者青菜价格是后者的一半,我能说去前者的成本就比后者要低吗?当然是不一定的。
如果我是和女友出去吃饭,选择了前者,意味着放弃了后者,后者青菜价格是30,打车过去30,但是我们在高档餐厅里面吃饭聊天会感觉很舒服,能增进我们的感情,这个无形的价值假定值100,那么这个总的价值是100减去60等于40。同样我们选择走路去附近的家常菜馆吃饭,青菜价格15,环境一般,我们体验也一般,假定价值30,那么最终价值时15。那么在这种场景下,其实我们是有理由去选择去高档餐厅吃饭的,因为这个选择的成本更低些,只需要15。
很多时候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只是表面的,只有深挖背后的逻辑,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