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9学习反思记录
今天观摩的个案督导是《一位焦虑就躺平的海龟女孩》。妈妈是积极好学,严厉,控制欲强,爱唠叨的物理老师,爸爸是脾气暴躁的大男子主义者。孩子一路成长都比较艰难,小时候难带,中高考失利......,和父母形成的是矛盾型依恋关系,没有从原生家庭中获得成长需要的爱和安全感。
一路“失败”,一路被否定和打压,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和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成功的体验,然后进入一个更好的环境,设置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必然是更加达不到,不但产生更多挫败感同时又有很多内疚。只能退行到孩子的状态躺平来应对现实世界。
到底什么对孩子是更重要的?是好的前程,还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注和满足,更要爱孩子本身,要让孩子明确的感受到只因TA是TA,而不是因为成绩或是什么外在的条件才获得我们的爱,这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也是TA未来应对世界的底气和铠甲。
让孩子追求高于她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把她放在高于能力应对的环境中真的合适吗?
很多家长的理念是好的环境会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给孩子更高的目标能促进她前行。但我们也要想想,让孩子去了高于她当下能力的环境,给孩子更高的目标,我们给予她应对挑战的安全感了吗?我们给予她应对困难的心理资源了吗?我们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认真思考什么是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什么是适合孩子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何才能建立呢?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多年对高中学生的咨询经历,让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多躺平不学习、沉迷网络的孩子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他们大多是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产生了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不能应对当下的困境,所以选择“逃避”的方式面对。
我们需要让他们面对现实,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可以转化评价方式让他们看到自己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可以从只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值得肯定和认同的一面;也可以从只关注孩子如何改变缺点中分出一点精力来关注孩子优势的一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发展她们的个体化面对当下充满困境的现实世界。
即使我们大多数的孩子是平凡而普通的,我们依旧可以转变我们的视角看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存在本身的价值来帮助孩子建构自我效能感,以此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应对今后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