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想
1
前不久,我们几个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几个人都是第一次玩,嘻嘻哈哈玩得很开心。
橙子抽到一张牌,上面的问题是:如果你患了失忆症,可以忘记一件事,你希望忘掉哪件事?
橙子想了想,说:我想忘掉人是会死的这件事。
我听了心里一动,这个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当时的气氛和场合,我没多问,橙子也再没多说。大家继续玩得很欢乐。
过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和橙子讨论一下这件事。显然,橙子已经开始思考关于死亡这个话题了,也显然,他的小心灵对这件事开始有所困扰,本能地感到恐惧,想要逃避。
2
我的姥爷八十多岁了,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望他。这次回去,妈妈说,姥爷的一个老朋友刚刚去世了,姥爷的心情不是很好。我听了没太当回事,直到我在姥爷的书桌上发现一张便笺纸,上面是姥爷写的几句话:
“今天上午8:30,某某电话告诉我,老康走了。心情为之一震!我与他同岁,他比我大几个月。我们来往较多,每隔10天、20天总要通一次电话,相互介绍各自身体健康状况,或相互见闻的重要事项,并互相嘱托保重,相互鼓励保护身体健康。音容笑貌宛在,去之为何如此匆匆!”
我了解姥爷,他是个很节制很自律的人,这样的表达,说明他内心的情绪已经起伏很大了。姥爷是个自律的人,八十多岁还不愿意麻烦儿女,一直自己独居,生活作息非常规律,注意保健身体,儿女孙辈的事从不多加干涉,整个家族对他都十分敬重。
我一直以为豁达如姥爷,对死亡这件事能看得通透一些,后来我发现,不管岁数多大,这件事都是一件不愿面对的问题。
这两年,我一直有个想法,想和姥爷聊聊,他这一辈子,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最伤心的是什么时候,有没有最遗憾的事,最令他骄傲的事又是什么?
姥爷也会和我们讲一些过去的见闻和经历,但多是那种老人讲给孙辈的讲述。我很想了解姥爷,作为一个“人”的姥爷,一个也有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代的姥爷,他的生命故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离合。
我想,当一个人快要走到生命尽头,对他的一生深情回望,做一个回顾和总结,是不是能为即将走入的深夜带来一些温暖和亮光?我不知道能为姥爷做些什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除了陪他一起回望。
我的姥姥,也是八十多岁去世,去世前几个月,她开始吃不下东西,只能靠营养液维持。她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后,有一段时间,她总是哭,说,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任何的安慰在她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面对死亡,她的内心该是多么恐惧。
后来,姥姥就不哭了,我们无法知道姥姥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从恐惧到绝望到只能接受。后面的几个月,她每天就静静地躺着,直到生命一点点耗尽。
3
我第一次意识到人会死这件事,是在小学三年级,也是八九岁的年纪。直到现在,我仍记得那一刻。
一天晚上,午夜梦回,在黑暗中,不知怎的,我忽然意识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到,再也没有我这个人,我不再存在,我无法感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从此没有了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从此与我无关。
一想到这些,一股巨大而深沉的悲哀和难过一下子涌上心头,整个人都快被吞没了,而我无力挣扎,就像海浪席卷了一片树叶。那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切身感受,清醒、绝望、恐惧。
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简直像噩梦一样。我开始哼唧,想从噩梦中醒来。妈妈听到我带着哭声的哼唧,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怕。怕什么?我怕死。
忘了妈妈说了些什么,有妈妈的陪伴,我感觉好些了,不久又睡着了。
第二天太阳升起,一切如常,我和父母都没有再提起昨晚的事。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传统家庭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对这类事几乎不会讨论。
此后我一直不敢细想这个问题,生怕又体验到那种巨大而沉重的悲哀,然而偶尔还是会想到。每当此时,我就会尽快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尽快从那种感受里挣脱出来。
成年后,身心都被眼前的琐事占据,内心变得不再那么敏感,渐渐麻木,很少再想到这些。虽然不特意去想,但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内心深处,也一直没有停止对答案的渴求。
死后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吗?人真的有灵魂吗?真的有轮回吗?为什么要有生命?人来世上一遭是为了什么?
我从宗教里寻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从科学里寻找,我问过僧人,问过灵修者,问过采访过很多再生人的记者。我希望有灵魂,希望有轮回这回事,这样的话,人死后就不会是可怕的虚无。
4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还说,他不谈论怪力乱神这些事。
几千年儒家文化传承下来,人们对这件事谈论得很少。以前祥林嫂们还相信有地狱,还心心念念着要捐门槛,现在的人们,经过几十年唯物主义教育,都不再相信那套迷信的说法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这几十年,对孩子,缺乏生命教育,对老人,缺乏临终关怀。
所以,不仅大人不会和孩子谈论,大人之间也很少谈论。因为,这件事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谈,不知道谈什么。
不去想,不去谈,只是稀里糊涂地在逃避。
逃了一生,等到垂垂老矣,逃不掉了,还是不得不面对。
现在的人,从七八岁的孩子,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对死亡都有着本能的恐惧。我们无法减轻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也无法给予耄耋老人真正、有力的安慰,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去看待这件事,因为我们自己也是稀里糊涂,能逃就逃。
可是,不知道人的终极命运,怎么能安心的、有意义的活呢?向死而生也是一种大智慧啊。
5
孩子小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答案,只是纠结于如何回答。
当孩子大一些,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人最终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考验的是父母是否有成熟的人生观,对生命的看法。
两三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逝去的人到天上去了,变成了一颗星星,在天上守望着地上的人。
但七八岁的孩子,有了生命的意识,有了自主的思考,童话式的解释显然不能使他满足。
专家们教导说,可以告诉孩子,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像树叶到了秋天就要掉落一样,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繁衍过来的。
道理谁都明白,但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不是靠道理能解决的。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解释,它能使人在逻辑和情感上都能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信仰、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也许每种答案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答案还是有好坏之分的。
我以为,好的答案起码具备这两点:
一是能起到缓冲垫的作用,让孩子知道,唯物主义只是解释的一种,世界上还有很多种对生命的解释,他长大后也可以寻找更合理、他认为更正确的解释。
二是这个答案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思考生命的角度,把思考的焦点引向生。思考死是为了更好的活,活得更有意义、活得充实丰富,才不辜负这一生,才不会在回望一生时留有遗憾。
这样的答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有能量的答案。
而能给出这样的答案,需要做父母的人能够对生命有所反省,有所思考,有所探寻。生与死,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正确的答案。没关系,只要自己相信它是正确的就好。更何况,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就会给人以动力和反思,它帮助我们时时校正着生活的方向,对孩子、对大人都是这样。
也许,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