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碎片化阅读,
尝试一下每周和我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吧!
为什么这些恐惧诉求的宣传没有效果呢?
可能会有人说:你看这些公益照片多么有创意,感觉挺不错的。(吸烟等于自杀)
看得我好害怕呀,赶紧抽支烟来压压惊!
其实,外国在烟盒印上吸烟产生恐怖的照片都没用!想想你们身边爱吸烟的朋友,有多少人能因此戒了烟的就知道了。
既然没效,那为什么还要投放公益广告?
关于这些吸烟的公益广告其实就是普及一个观点:吸烟有害健康!只能普及大家的认知,让不吸烟的人不要去尝试。但这些让很多人自豪的创意广告想让人戒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长期反馈机制”,往往要等二十年以上才产生一些大的不良影响。但恐惧感是一个短期情绪,很快就会消退,被称为“睡眠者效应”。恐惧感一过,觉得还是吸烟放松一下爽,别人吸了二十多年不也好好的。
所以宣传戒烟广告应该不是单单研究恐惧的创意,还要研究“拖延心理学”、“成瘾机制”、“行为矫正理论”等。
但大部分公司在玩恐惧营销时,就是研究单一创意而已,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卖保险的不好好卖保险,非要让别人老出车祸;
卖防盗锁的不好好卖锁,非要让别人家里老被偷东西;
卖保健品的不好好卖保健品,非要让别人老患各种病。
恐惧营销很多时候非常有效,但不科学去设计反而让人产生排斥心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面对恐惧,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的。
可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那么喜欢利用恐惧营销呢?其实有两个原因:
1、当人们感受到恐惧时,都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让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让人从“放松”的状态脱离出来,更加留意公司的产品信息。
2、当人们感到恐惧时,杏仁核(控制情感的脑部组织)会将神经元传输到大脑新皮层(控制逻辑的脑部组织),但大脑新皮层到杏仁核没有这样的传递。
所以遇到恐惧时,人们的恐惧情绪往往替代逻辑分析。反之,逻辑分析替代不了恐惧情绪。所以恐惧营销总是通过唤醒消费者的内心恐惧,扰乱消费者的逻辑思考,从而让消费者产生冲动购买产品。
一部分人做恐惧营销从来没有去深入了解这些原理,一部分人了解了这些原理又没有遵循一些原则,所以经常会犯错误。
那如何科学地设计一个恐惧诉求的广告呢?
Rogers等人提出过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t),后面形成完整的PMT理论,其中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为主要重点。一个科学的恐惧诉求应该按四个方面来设计:
1、威胁严重性:如果威胁发生,是轻微还是严重?
2、威胁易遭性:该威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高不高?
3、反应效能:你推荐规避威胁的方案是否有效?
4、自我效能:这个方案我是不是容易做到?
(结合李叫兽的相关案例理论)
一、威胁严重性
唤起的恐惧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威胁过高,消费者就会自动进入躲避模式,选择抗拒广告;威胁过低,难于刺激杏仁核,无法提高注意和记忆产品。
360现在不强调免费杀毒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享受了互联网的各种免费产品。而现在更多玩的是恐惧营销,但也经常有不合理的。(所以不要一昧模仿大公司)
360智能摄像机曾经做过一个视频广告,讲你不在家时,小偷进一个屋里砸东西,打孩子,还发生了火灾。然后推出360智能摄像机,说不用担心,打开手机,一眼看到家......
这个广告唤起的恐惧感过高,而广告推荐的产品不能立刻消除这种恐惧。智能摄像机并不能阻挡这些发生,只能给你发送提醒而已。会导致顾客回避广告。
如果恐惧感小一点,产生的恐惧恰好是后面推荐的方案(购买摄像机)能解决的,可能就会促进销量。
比如:视频讲家里进了人,但你不知道,无论在上班还是旅游等,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家...(只说进人,不说破坏,降低恐惧感)
有一项实验通过实施以不同的强调威胁,考察其说明的效果。(牙膏推广方面)
前两种是强威胁,“牙齿的保养差,就无法补救”、“牙齿的保养,肯定会坏掉两三个蛀牙”(号召人们要保养牙齿),第三种是中程度威胁(如牙黄等),第四种无威胁。结果如何呢?
受到强威胁的受试者真的害怕了,可是一个星期后却只有中程度威胁受试者服从说服内容,而强威胁和无威胁受的说服效果基本相同,基本没有效果。
所以恐惧程度太高而你的产品不能有效解决的,基本会失败的。
二、威胁的易遭性
在唤起恐惧时,威胁的易遭受性往往比严重性更重要。只要没有让人感觉“它随时发生在我身上”,那几乎没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不断去吸;都知道地震危害很大,但概率小,很多人觉得不会轻易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不会整天为这而恐惧。
因为人的本能是短视的,对于“长期反馈机制”的行为效果不大。
在营销上,几乎任何的情绪类刺激,都只适合刺激短期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因为情绪消散得非常快。
这就很好解释了很多品牌、明星喜欢做相对负面的营销炒作来博取眼球,而不那么关心它对品牌的损害。
例如神州专车之前推出过一系列海报打击Uber网约车的不安全。
这让人们产生一种愤怒情绪:神州专车这样炒作太没底线了;
但产生一种事实认知:神州专车是自营,这比较安全。
情绪消退的时间比事实的认知快得多,对神州专车可能是有利的。
三、反应效能
反应效能:你推荐的方案能否消除威胁?
为什么很多保险广告和推销会失败?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反应效能。
你激发我对车祸的恐惧,然后告诉我可以买保险。可是即使你陪我上亿元我还是害怕车祸呀,你推荐的方案(买保险)反应效能太能。
其实他们可以反过来不要展示太多恐惧的过程,而是展示车祸后的坚强、爱人陪伴的美好生活,然后出院,还打算去旅游。最后展示保险公司给他们付了住院的所有费用,还有一些礼物。
根据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泰勒的一些理论,人都有一个“心理默认选择”,我们的选择并不是选最后的,而是进行心理对比两件事的优劣做出选择。
刚才说的保险广告就是利用这个心理,让用户不拿“我好好的”与“出车祸有保险”进行对比,而是先让人默认进入车祸情景,拿“这个时候没有保险”和“这个时候有保险”两个状态进行对比。
四、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你推出个方案来消除威胁恐惧,对我来说是否容易做到。
维生素片刚推出市场时很多人把它当药类,销量不好。后来利用了“自我效能”原理,销量大增。
比如广告告诉人们:我们每天必须摄入多少多少种维生素,要达到这种情况,你必须吃100克青菜、400克米饭,吃一根胡萝卜、两个玉米...,如果不能达到会产生这种病、那种病。但,大部分人觉得很难做到吧,然后推荐它的维生素片,把各种维生素都浓缩在一起,只要吃几颗就可以了解决了,后面销量大增。
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只能你“怕”上火,喝王老吉就可以搞定。
科学的恐惧诉求营销必须按照这四个步骤去构思,但除了这个“保护动机理论”外,还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1、不适用“提示性广告”
什么是提示性广告呢?举个例子:
巧克力平时可能会忘记,但下雨天时,有个广告是这样:下雨天,音乐与巧克力更配哦!这时提示你,让你突然想到很久不吃巧克力了,是该买一些吃吃。
像可口可乐也是,广告提示你该买一瓶来喝了。像这些在大家已经有了认知(而且非常牢固)的品牌就不太适用恐惧营销,因为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所以这也看出来,对于新品牌比较适合。
当一个新品牌进入市场,大家对他没有什么认知,通过恐惧刺激人们的杏仁核来提高对产品的关注。
2、恐惧营销不能太频繁
如果老喜欢用恐惧诉求来刺激人们,会产生抗体的,觉得这不就是你的套路嘛,反而会反感。
而且很容易会给你的品牌打上不良印象的标签。比如说起保险,就会想到他们经常说的车祸、受伤等,所以大家对保险有种反感。
3、讲究不同的营销目标
以前的电视、户外的恐惧营销广告的目标主要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扩大知名度。而对于转化率基本没有作用,因为任何的情绪类刺激,都只适合刺激短期的冲动性购买。因为情绪消退非常快,想买的时候可能不会有这个冲动了。
现在的广告却可以做到,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看广告和购买时间经常不能同时的,现在互联网发达,看着广告也可以下订单,如一些公众号软文营销。
恐惧感这种情绪产生于大脑的杏仁核,会把人在相对理智状态切换到冲动状态,从而刺激消费。
所以在你公司发展到转化率为重点时,恐惧广告就不适合打分众广告,而是投放一些公众号等,新产品为了让人更快认知可以适当利用恐惧营销。
结语: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挖掘背后的理论指导我们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每周和我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