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学霸云集、诞生过多个省状元的学校,经过一年时间(一个学期?),从年级倒数第一名,冲到年级前十,最后在高考阶段,成为该校冲刺全省第一,获得荣耀的种子选手,我们来谈谈这里面需要的一些必备条件。
1、这个小孩子一定是足够聪明。虽然电影始终从一开始就在强调这是个智商平平的孩子,马飞在幼儿园似乎就比不了别的孩子,小朋友们在跳舞时很轻松的掌握了跳舞的节奏,而马飞就是不合拍,人家坐下去了,马飞就跳起来,跟不上全班的节奏。由此老师判定,那个亚运火炬手能是你爸?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马飞的角度来看,知道自己的父亲,心中神一样存在的父亲,今天会是亚运会的火炬传递手,他还有心思跳舞吗?所以,电影的情节设计没问题,但如果观众以为马飞从小就笨,那就是观众天真了。至于后来的成绩堕落,人称“缺根弦”,那只能说明,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的确很多。
2、一所有能力培养优秀学生的学校。电影从一开始,就介绍了,马飞读的是该地区四所私立学校中最好的学校。从情节来看,那应该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类比一下杭州,大概就是杭外了。习大大女儿读的学校。稍微降低一下档次,也是杭州文澜,建兰,育才这种级别的吧。关注杭州中考的知道,至少连续两年,整个萧山区,一万两千多考生,高分段考生,居然比不过这三所学校一所学校的人数。一所学校超越一个区,也是颇具魔幻色彩了。当一群富于教学经验,又能真正团队合作的老师组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聚集后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我们再来看看电影里的女老师,一名实习老师,代理班主任,在主任越级处罚甚至开除学生后,也是能据理力争,发声抗议的。这里有读自身能力的自信,这是个能独立思考,有着独立人格的,敢于发出个性声音的老师,我看到的一些特级教师,似乎也都有这些品质。当然,电影里的女老师,在大多数时候似乎是个花瓶,最后居然和男主走在一起了。还有这样的好事?看样子,要占尽便宜,还得做男主呀。电影如此,生活也是这样。
3、说实在的,我的话题角度其实很普通,就是一个孩子成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嘛。所以讲了前面的,第三个,就该轮到家庭教育了。而电影,重点强调的,也就是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每个孩子小时候对父亲总有些崇拜和畏惧的。到了青春期,才会有这样那样的嫌弃,而到了中老年,又能理解父亲的一切,甚至不知不觉活成了父亲当年的模样。父亲,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山一样的存在,崇拜,压力,征服的欲望,影子般笼罩着你,是一个人一生的主线索之一。电影中的马浩文显然做的比较出色,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亲,他应该是一个榜样,套用电影里台词,一个父亲不需要有多厉害,只需要让孩子看到你的存在。
什么样的存在?鼓励孩子。这个好像很容易,但现实中我们多少人把自己的小孩称作熊孩子,也真心以为他真是熊孩子。如此,便多是口无遮拦的人格侮辱了,如此之下便是孩子性格的怯懦,自信全无了。很多人不知道自信的作用。自信最大的作用是让孩子能想,敢想,并且坚持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正确性。电影里说,时刻开动自己的脑筋,一直思考。马飞水灾用门板脱险和太空甩掉牵绳奋力一搏,都是教材全无涉及,也不可能涉及的内容,利用身边仅有材料,灵活思考,积极思考,这才是自信。这里面含有的成熟心智,成为马飞飞跃的前提。相反,如果父母的鼓励没有对孩子完成独立思考的引领,你鼓励则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合理引领。行动上,马浩文其实并不是个专职父亲,他也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十分努力,当然更加专业,电影里炸药位置摆放,涉及副院长不能的图纸,这个专业性,让他安身立命,赢得尊重,也让儿子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当然还有抗争,不服输的性格,也是前进上的动力。可以说,这些都是内驱力。但我更愿意谈谈电影里父亲把那些教辅资料扔掉的情节。可以说,孩子学习模式的改变,就是从这个情节开始开始。但电影似乎没有解决孩子如何学习课本知识这个问题。马飞在看课本,阅读,玩游戏,但当老师的都明白,理解课本,会做课本习题是很不难的,这些,也就是让马飞从倒数第一升到倒数第五,成绩不会有本质改变。如果电影的情节具有真实性,那有一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在即将考试前,班主任家访,马浩文告诉老师,重复作业,就好比馒头,反复蒸煮,味道反而更差。联系到马浩文的身份——工程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工程师的父亲对于儿子所学的知识有极强的理解力,并且能够鉴别,筛选,提高学习效率。我不认为一个小孩子会有这样能力。这个父亲是在太牛了,我听说,北京的孩子,从小听家长讲《诗经》《论语》,能自看“三国”,杭州的孩子初中就开始接触微积分。这样的教育,孩子才有可能玩,闲暇时接触自然,拥抱社会。父亲,在这里充当了最优秀的老师,极大的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以致于用一年时间追回了失去的六年。
一年,抵得上人家苦学六年,还都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这不是讽刺那些刻苦努力的孩子他们有多傻多笨,家长教育有多错误吗?从这个角度讲,故事的真实性实在实在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