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0岁,突然陷入了吴伯凡老师所说的中年危机、“习惯性焦虑”——发现有很多知识要学,可时间就那么多,效率还低的很。
发觉自己的焦虑情绪,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办?渐渐地,我有了思路。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打磨出来,虽然执行时间还很短,但是感觉内心安定了,再没出现过那种焦虑的状态。你且先看看~
5:30,突然醒来,看看表,惊讶自己不知不觉竟然形成了生物钟。(貌似是听精英日课的一篇关于早起和晚睡的差别的文章以后,知道了早起的好处,再看到战友们很多早起的,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这样,不知不觉就到点就醒了。)看看身边的宝贝女儿,又在光溜溜的睡着,哎,真不老实~ 我给她盖好被子,然后轻手轻脚地下床。
麻利儿的做上豆浆或稀饭,然后刷牙洗脸,顺便在镜子上“左手刷牙”的便利贴上,给“正”字添上一笔。
6:00,穿上运动装,带上手机和蓝牙耳机,打开“得到”,出门开始跑步🏃。
6:30,回到家,冲个澡,打扮打扮,照顾一下孩子,吃早饭。
7:30,出门,路上打开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或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开车。
8:20,到办公室,手机静音,开始备课,《单片机》或《电工电子技术》。绞尽脑汁地想找个合适的类比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知识点,比如:可以用单向管类比二极管,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流程解释编程思路…… 每解决一个知识点,都像又升级了一次,满满的成就感。
10:00,给自己二十分钟处理杂事。
10:20,开始读我认为当前对我最有用的专栏。经常花个把小时在为知笔记上敲下读完还不过瘾的文章。速度慢下来,思考就多了些,有些原来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蹦出来,时间过得飞快……
11:50,午饭。因为饭后的做事效率低,所以我把自己的饭点推迟了20分钟 。
12:40,午休前设好倒计时三十分钟,然后强迫自己把思绪拉回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好像我把坐享当成快速入睡的工具了),告诉自己晚睡一分钟就会少睡一分钟。【方法来自秋叶大叔】
13:30,阅读,写作,或者学点自己想学的新技能,这段时间不予严格限制,比其他时间段自由些。
15:30,找个没人的地方开始学功夫英语课程,尽量每天完成一课。
(下午的时间过得飞快,一不留神就下班了,挣扎了好久后,我决定由搭同事的顺风车改为自己开车,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晚走一个多小时,这些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也算是花钱买时间吧)
17:30,一天的工作、学习彻底结束。所有的工作、学习尽量在白天完成。下班路上听听英语或音乐,放松大脑。
The night,时间留给家人。吃完饭陪孩子看会动画片、一起画画、弹钢琴,然后洗澡睡觉。如果第二天的课还没备好,就得在哄睡孩子以后起来准备。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点你一定深有体会。以前做了计划却没按计划进行,我心里会想“怎么办啊,这个又没完成,我还要不要坚持……” 而现在,我完全没有这种担忧,当某件事(如跑步)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中断时,我会思考:如何调整(时间/地点)才能减少被中断的次数?我不担心我明天能不能坚持跑,因为这已经成了我的“刚需”。而我每天计划的事情,除了必须做的,都是刚需,而刚需也就是说这件事是由你的内在目的驱动的(Purpose)。
所以,你只要告诉自己:今天没做不要紧,明天我会继续的。
我的计划可以随机应变,比如需要上课、开会等等,错过的任务不用补,重要&紧急的任务可利用下午的时间补做,原则是要保证每天的备课和学英语时间。
【敲黑板】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必须遵守:一旦到了做下一件事的时间,绝不拖延,马上去做下个任务。这么做的意义是,告诉你的大脑: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完成这个任务,我今天就没有时间再做这件事,这可能给我造成很坏的影响。【灵感还是源自秋叶的秒睡之法。我们的大脑比我们以为的聪明得多】
举个栗子:某天我早晨悠闲地吃完早饭,没按时间出门。下楼以后想到我会比平时晚到10分钟,也就是说,我备课的时间被占用了10分钟,心里马上焦急起来,以后我就会有意识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还有,我会注意把自己的要事清单排排序,酌情添加到合适的时间段,隔一段时间还可以适当调整。计划和变化共存。
这就是我思考后确定的工作日的一天——只有思考和行动,没有焦虑。
如果你有不同的方法,我们碰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