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三年了,终于可以进女儿的学校参观。
按照预约,带着身份证,带着女儿爱喝的咖啡,我早早地就到了校门口。女儿还没下课,我因为约了校园里的博物馆,需要在下午4点前入场。
校门口的安保人员拿着我的身份证在机器上摩擦了半天,机器毫无反应。安保人员说:“大概您孩子申请时输错了身份证号,您让孩子重新提交一下,系统秒过,不耽误您进学校。”我想,应该不会错的,女儿办事向来认真仔细,再说,女儿要4点才下课呢,没法联系呀。
我接过身份证,重新放在机器上,等待,突然就通过了。原来,是机器的问题。安保人员在后面嘟囔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也不用去理会了,反正我已经进校门了。
虽然北京的高校很多,但已经有好多年没进过大学校门了。记得,女小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住得离北大不远,周末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女儿去北大玩,看看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孜孜以求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然后去学校对外开放的食堂吃顿饭,想让女儿得到些熏陶,能在心中有一个奋斗的目标。那时候的大学校园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我最后一次进大学校园应该是在2018年吧,那年,外地有同学来母校学习,我们约了在母校聚了聚。如今,一晃,五六年就过去了,尤其是这三年以来,大学校园都只能隔着高高的围墙观望。
这次,一踏进大学校门,心里仍是有种别样的感觉。女儿的这所工科院校——北航,我还真是第一次进入,年轻上学的时候都没进来过。
来之前,女儿担心我找不到博物馆,还给我画了张图。按女儿地图的指引,进门左手门那幢庞大的建筑应该是学校的新主楼。新主楼不高,但占地范围很大,建筑墩墩实实方方正正的,但据说里边设计很巧妙,天井、弯道特别的多,像迷宫一样。女儿说,大一时,第一次在楼里上课,等找到教室,第一节课都过去了。
新主楼的西边就是体育馆、游泳馆和体育场了。体育馆里据说各种球馆都有,女儿只在里面上过瑜伽课和网球课。不得不感叹,现在学校的各种设施实在是太好太齐全了,与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活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体育馆的对面就是博物馆了。作为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摇篮的北航,其博物馆展出了几乎所有的我国早期的飞机原型以及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历史,还有分拆开的发动机、机舱,等等,女儿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在博物馆上的课,比如全校必修的课程《航空航天概论》,校内的博物馆就是为方便同学们上课而设的。
我参观完博物馆,女儿也下课了,我们在博物馆前汇合。接下来,就随着女儿把学校逛了个遍,晨兴音乐厅、图书馆、整饬一新的老主楼,还有,那个带着一个小湖和假山的公园,实在令我意外。印象中,北京的高校只有北大和清华校园是有水系的,其他学校都和我的母校一样,缺乏水的滋润。没想到,北航倒是有人工湖。这让同学们学习之余,多了个放松的地方,更是让谈恋爱的同学有了花前月下的好去处。
然后是学生宿舍区。
宿舍区一共有十五六栋学生公寓,外墙有新有旧,窗口并不见以往我们学生时代的“万国旗”(同学们晾晒的衣物),一幢幢公寓楼干净整洁,尤其是几栋新盖的公寓楼。三四栋新公寓楼围成一圈,中间是个小广场,配有下沉式的巨大的咖啡厅和超市,旁边还有两个学生食堂。女儿说,咖啡厅常年客满,有同学就习惯在咖啡厅学习,一杯6元的咖啡,你可以呆一整天,甚至有占位的,就象当年我们在图书馆占位子一样。不同的是,女儿说,有不少同学手提电脑或者IPAD等占位子。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说的现在的大学生用手提电脑占位子是在玩一种考验大学生的灵魂游戏。尽管女儿说没怎么听说有人为此丢了电脑的,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还是经得住考验的,我还是嘱咐女儿最好不好去这样试探人性,还是谨慎为好。
女儿说,这些新公寓楼都是铁皮的,里外都是,包括床和书桌。基本是四人一间,上床下桌的配置,每人还有个小衣柜。我们在此并未多做停留,我急于去看女儿的宿舍。
女儿的宿舍在老楼,外墙看起来有些斑驳破旧。女儿刷卡,与门口的宿管阿姨沟通了一下,我得以进入女儿的宿舍。宿舍的楼道不同于楼外,显然都是重新装修过的。我知道,女儿是两人一间的宿舍。当初,女儿刚上学时,还曾因为这“高大上”的标准二人间引来无数的羡慕呢。
我进入宿舍,眼前有些零乱的空间,并不是印象中的“高大上”了,反而显得有些逼仄拥挤。女儿解释:可能积了三年了,东西太多,挤得。
不过,无论如何,这已经比我们当年的条件好太多了。想当年,我们一个宿舍八个人,上下铺都是最亲的姐妹呀,曾经很流行的那首歌《住在上铺的兄弟》,若是放在现在,应该是要改词了。现在,她们俩个人,没有上下铺,还每人配有书桌、书柜、衣柜,空调更不用说了,条件实在是好太多呀!
一圈转下来,也该是晚饭时间了。女儿说,有六个学生食堂呢,我们去哪个?我问:“有没有那种有小炒的食堂?”女儿疑惑地看着我,她说没懂我的意思。我建议先去近处的食堂看看。
于是,先去了个叫“仁和楼”的,这个楼从一楼到四楼都是食堂,分别是学一、学三、学四,还有一个清真食堂和一个仁和餐厅,是个老楼,不是很宽敞,但也根本不见原来我们那时候的打饭打菜的窗口,全部都是小瓷盘装着,一排排地排开,同学们自选,完全就是大型商业广场里的“大食袋”或叫“大排档”的样子,印象中我们大学时代排着长长的队伍打饭打菜的场景完全没有。怪不得女儿叫不懂我说的“小炒”,原来他们这儿都是小炒,并没有什么大锅菜!
因为这几年疫情的原因吧,就餐的桌子都装上了小隔板,每个小隔板上还贴心地设置了一个用来挂口罩的小挂钩。这应该是这几年的特殊产物了。有了小隔板,陌生的同学坐对面也不尴尬了,但同时,也隔断了我们以往食堂聚餐的你来我往和说说笑笑的欢乐了。
在女儿学校这么转了一圈,真心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真是时代不同了。赶上了好时代的孩子们,有这么好的校园条件,一定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