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所想的80%,但别人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别人听到了60%,听懂的却只有40%;听懂了40%,执行时却只有20%,如此这般,每一层漏20%,就好比漏斗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漏斗现象是很普遍的,你心中的想法也许很完美,但是当你交代别人去执行的时候,其结果却是差之千里,这也是许多企业领导者的困惑与苦恼,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自己只能讲出心中所想的8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呢?这主要是讲话者自身的原因。
跟别人沟通以前自己没有先列个提纲,没有把自己的想法逐条地记录下来,因而只能讲出心中所想的80%。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常常打完电话以后抓起来又打,这种人多半在打电话前没有准备好,如果讲电话前,把要讲的几个要点写在一张纸上,看着那张纸打电话,就不会漏掉。
因此对于重要的沟通,自己要先把重点写下来,否则总是会漏掉一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领导在开会之前,都要把在会上讲的内容先罗列下来的原因。
二、别人听到的只是你心中所想的60%。
这个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在讲话的时候,周围有干扰,别人听不清楚。
关于这一点,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要在人很多的地方讲话,讲话的时候电视机等也不要打开,两个人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进行沟通。
第二,讲话者和听话者中,有一方没有专心致志。
这其实也是一种干扰,并且是一种主观的干扰,比如讲话者本人在讲话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接听电话,要么就是在看电脑,总之不能静下心来讲话,这对听话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干扰,因为他从讲话的人那里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信息,很有可能就听漏了。
同样,如果听话的人总是心不在焉,老是打电话,或者表面上像是在听,心里却在想别的事,自然讲的话,他就不可能完全接收到了。
因此,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要一心一意的去讲去听,尽量不要开电脑看电视、接听电话,或做其他与沟通毫不相关的事。
在一些大型的讲座或会议上,组织者会要求每个人将手机关掉,或者调成振动,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干扰。
第三,对方在听话的时候没有做笔记。
在沟通时,如果你讲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就让对方把笔记本拿出来,记下沟通的要点,而且你还要对方再复述一遍,以此来检验他是否完整的听到了,如果没有,你还需要再强调一遍。
三、别人听懂的只是你心中所想的百分之40。
给大家讲一个实例。
有一个学生问经济学老师关于经济数学方面的一个问题,老师讲完后,问听懂了吗?学生说听懂了。
老师就找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问他,学生没有答出来,老师又讲了一遍,讲完以后重新问,懂了吗?学生说,这次懂了。
然后老师又找了一个同类型的题让他做,结果又做错了。老师又重新讲了一遍。
最后学生说,老师,你是第一个让我懂的人。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其实很多人是不懂装懂,因为他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不懂。
怎么判断对方懂了还是没懂呢?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反过来问他问题,如果一个人说他对一件事情理解了,你就可以找同类型的问题问他,如果他答得不好,就不是真的懂了。
第二个办法是问他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真的理解了,他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总是嗯嗯,这其实不叫懂。
真的听懂了,他可以讲出别的想法来,而不是只会唯唯诺诺。
四、别人执行的,只是你心中所想的20%。
我们交代的事情,对方往往会做不到位,这又会少20%,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你没有给对方提供做事情的方法。
如果你交待对方去执行一件事情,这只能叫做命令,而不能叫做方法。
你给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却没有附带方法,他只会说“领导我一定完成”,什么叫做一定完成?怎么完成?
你没问他有没有方法,也没有传授给他方法,他很可能没有方法,自然就做不到位,即使勉强做了,也不会让人满意。
第二,你没有很好的监督他。
当对方按照你的意图做事情的时候,你要不断的盯着他,如果你没有盯着他,他总是会弄漏东漏西,忘这忘那。
结果整个沟通过程就会在沟通漏斗的作用下,一层一层漏下去,从100%最后只剩下20%了。
很多人常常抱怨为什么执行不到位啊?其实这不仅仅是执行的问题,因为执行只是从40%减少到20%,前面还漏掉了60%。
如果你在沟通的前期没有把事情做好,没有打下牢固的基础,又怎么能奢望执行的人能最终执行好呢?
—————《有效沟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