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鬼使神差,突然想静下心来阅读,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原本就很安静的我似乎更加安静了,在此之前,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追溯起来,那都是在2015年了,那时候很喜欢阅读,虽然阅读的书籍没有一定规律,有时候会阅读小说,有时候会阅读一些关于修行的书,阅读的时候偶尔会把自己在文中看到好的句子和新观点等用纸和笔摘抄下来,但是回去看的几率几乎为零,此外,在看完后我就把书和从书中摘抄下来的笔记扔在一边,从来不会回过头去看,去整理,去思考,但是我知道一点,阅读可以给我的心灵一种宁静,让我的心不再浮躁。
可是在2016年,我关注了几个总是发爆文的公众号,因为一开始我就在这些文字里找到了极大的安慰,这些文字被人们评价为“走心”的文字,而我一次又一次在这些文字中得到安慰,于是忽略了整本整本书的阅读,认为这一整本的书阅读起来还不如这些公众号里面文字来得更有安慰感。现在,我意识到,这些文字阅读起来虽然方便,但是没有整本书的那种更强的逻辑框架结构,还有,一次次的碎片化阅读让我有向往东又想往西的感觉,于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不知道为什么的焦虑。
当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碎片化的阅读绑架了,只是在不断地得到安慰、不断地焦虑中循环,直到今年春节过后回来上班,我开始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了,因为我不喜欢把书堆在我家里,这样总会让我有很多借口不去碰家里堆积的图书,可是图书馆借的不一样,我知道到期就要还,所以我的目标是在借书期限到期前把我所借的书阅读完,不求几遍,至少要读完一遍。
我当时借书读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让自己可以静下来,好让自己有足够好的心情去发现周围的美好,而不要想太多不切实际或者说自己不会去做的事情,更加不要像2016年那样焦虑,因为在焦虑中的人,所有的美好都看不见,所以,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选择了阅读,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会摆脱焦虑,寻找到人生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不是整天活在物质和经济的攀比当中。
其实,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以为是一本欧美国家作者写的书,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看作者简介的时候,我发现作者的名字叫新月,而不是欧美国家名字的类型,那一刻,瞬间感觉被骗了,被这本书的封面骗到了,当然,如果要责备这本书的封面的话,那么要先责备我选书时的大意,没有随便翻开书本看内容,也没有看作者,仅凭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选的。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的时候,我在心里嘀咕了一下:这可能不是一本好书。因为充满着未知,我还是带着一种它是好书的心态去阅读,可是看着看着,越来越觉得这不是本好书。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像是一个不太会写议论文的学生记住了老师说的套路一样,要在作文结尾把题目点一下,这本书的每一节都是这样,即便前面没有很明确支持的是某个小观点,每节的尾段必须点到本书题目,给人一种大转弯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衔接不够恰当,或者说是为了议论而议论,充满无力感,其次是作者在引用一些事实论据的时候,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花费很大篇幅来把这个事实陈述清楚,这应该是所有议论某一观点的事实论据所需要避免的,此外,作者所选取的事实论据不具有代表性。这些都让我认为它不是一本好书
虽然我认为这不是一本好书,但是,它却有所有书籍都应该有的好逻辑和框架结构,这就是我看到这本书的最大的优点,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很多细的观点还是比较实用的,只是作者没有表达得很好而已。基于此,即便我认为它不是一本好书,我还是以一种认真学习的态度把它阅读完了。若是以前我会直接不看,然后到期就还掉,可是这次因为才刚开始打算静下来阅读,所以,每章每节我都阅读了,就当是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我知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进度很慢,我也知道我接收到的并不多,但是我相信一位老师跟我说的“阅读一本书不一定要吃透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但是阅读完之后至少要给自己已有的陈旧知识以巩固,或者让自己了解到一些新想法、新思维等”,而这本被我称为不是好书的书,给我已有的旧知识以巩固的作用。
2017,从阅读这本不是好书的书起,开始培养我的阅读的习惯,让我的内心世界不再焦虑,让我发现周围更多的美好,让我享受在一朝一夕的粗茶淡饭间。
2017,从阅读这本不是好书的书起,开始边读边记,在阅读完一本之后整理阅读笔记,然后在整理笔记中思考和试着用文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