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体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表达的机会,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品牌,也可以是一家公司。
但人们的注意力也前所未有的分散,我们正在失去读长文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读经典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慢节奏生活的能力。谁能得到群众的关注,财富和地位往往随之而来--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为了抢占流量,原本就碎片的时间进一步被撕裂,结果就是视频越拍越短,文章越写越短。
我时常发问:每个人都在写微博、拍短视频、对公众大事发表评论,但又能留下什么?
表达来得太容易了,总给我一种虚幻的感觉。
我想:在表达这件事上,最好虔诚,如若不能,但求尊敬,至少···应该做到专注吧。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大意是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有文采的文章,却始终不被认可,那些大家不是也有很多平庸的文章吗?
很喜欢一个回答:万里长城上的砖瓦也是砖瓦,但价值连城。
原因还出在写的不够多。
只是现在人们的时间太碎片,读的文章也太碎片,市面上卖的最好的永远是短篇小说集。
至少,坐拥长城的人并没有死绝,千百年来,他们一直长途跋涉,在孤独和热忱的边缘徘徊。
撇开别的表达不谈,说说写作。
写作是个虔诚的活计,写作者就是磕长头朝圣的人。
互联网、键盘、微博···,这些现代科技并没有使写作本身变得更容易。写作的节奏依旧很慢,再好的文字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码上去的,与千年前挥毫泼墨的诗人并无二致。
我知道,表达不一定出于多么远大的初心,表达当然可以随心而起,但总有人要长途跋涉。
有些人表达先娱己后娱人,有些人表达先娱人后娱己,没必要分的那么开。
我还是愿意磕长头匍匐在山路,因为我想写我的春花秋月,写我的长河落日。
我要用漫长的岁月打磨我心中的砖瓦,我,要砌自己的万里长城。
所以我还是想写很长很长的文章,写那些和热点、话题无关的文章,写那些不能成为爆款的文章。同时,我并不会放弃对文字技巧的追逐,不会拒绝新的文字形式,因为我相信文字长久的生命力来自于漫长的思虑,来自对文学边疆的开拓和探索--所有伟大的文字都是这样。
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新的搭配,在于打破既有的陈词滥调,在于重复伟大的主题。
真正的文学家从不抱残守缺,文学是永不设限、永不满足的学问。
以曾经写过的两段话作结:
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及更长久的因为写作而陷入思索的时光里,我试图区分爱与占有,体验爱与被爱;我试图打破庸常的日子,却又无法坦然拥抱变化;我试图与世界抗争,却最终走向和解;我试图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却最终陷入更大的不解和焦虑。
因此,这些文章里难免有许多自作聪明其实是愚钝的,有许多自以为客观实则偏激的,有许多自以为深刻实则幼稚的,这些矛盾、复杂的元素衍生出以下的文字,也拼凑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写这些文字的日子是痛苦的,因为这涉及无数次自我推翻和重建。某些时刻,我幻想自己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审视自我,直面自己的种种阴暗和不堪;有时又以造物主的身份掌控人物的命运和世界的演进,似乎自己无所不能。但更多时刻是无助的,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超然的写作天赋,甚至认定自己毫无才华。很多次,心中有太多郁结但无法采取合适的方式表达,只能饱受思虑的折磨,起身喝口水,祈求灵感降临的瞬间。
也欢迎你,加入这漫长的旅途。
20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