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山海经》不仅记录了自然界的山与海,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人工建筑物,比如其中的“台”便非常典型,而在这些“台”的描述之后,总会加上这么一句话“射者不敢北(西)向”,这些台果真是所谓的“神域”吗?人的箭头一旦射到向它就会自动反弹?(显然是玩笑话)
(一)最早的台——夏启钧台
在正史记载最早的台,是夏启祭祀诸神的钧台,《左传》昭公四年载:“椒举言于楚子曰:”夏启有钧台之享。“这是文献中最早提及”台“的文字,可见至少在夏启时代就已经有了”台“,那么此时的台是做什么用的呢?《水经注》有说道是为”享神“,也就是祭祀诸神的场所。
“启享神于太陵之上,即钧台也”——《水经注·颖水》
很显然这并不是关于“台”的最早记述,在被视为上古神话渊薮的《山海经》中,“台”屡屡出现而且与一个个声名显赫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轩辕、共工、众帝,那么这些台又到底是什么?
(二)众帝之台——镇压之台
《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帝”,但是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作“众帝”亦或“群帝”,而为他们修建的“台”则兼具祭祀与陵墓之功,甚至可以镇压妖邪,是为“众帝之台”。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海外北经》
而众帝之台的修建,则与大禹有关,准确的说大禹在斩杀共工臣子相柳氏后,其血腥臭不可闻,而且充满剧毒,这些被相柳血液污染的区域寸草不生,更是不能种植五谷。更诡异的是,大禹每一次将此地平整,却总是莫名其妙的再次塌陷,如此三番之后,大禹恍然大悟,于是用挖出的土筑成“众帝之台”以镇压此地,终于大功告成!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大荒西经》
那么,这里的“众帝”都是哪些“帝”呢?阳Sir以为,极有可能正是另一条文献所记载的“帝尧、帝喾、帝丹朱以及帝舜”,每“帝”各自拥有两座帝台,台呈四方状,而且与众(群)帝之台记载的方位也大致相同,均在昆仑之北!
至于为什么每帝各有两座“台”,可能一台为“帝王陵”,一台为“陪葬墓”,比如安徽阜阳双古堆之名,正是来源于此。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海内北经》
(三)共工之台——不敢北向
共工在与帝颛顼争帝位失败,被杀死后其所葬之处,修建了一座“共工之台”,《大荒北经》中提到了关键一点,“共工之台是修建在系昆山上的”这给我们很多启示,所谓“台”既有可能如大禹修建“众帝之台”一样平地起建,也有可能在高山之上修建高台“如共工之台”。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大荒北经》
另外一段记载则说,这座共工之台,形状与众帝之台类似,台四方,但是在台的四角都有一条蛇,蛇身为斑斓猛虎之色,蛇头则都冲着南方。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海外北经》
此外,对于这段话,阳Sir注意到了额外的细节:首先,共工之台和众帝之台位置相仿,均处于昆仑之北;其次,在描述共工之台的同时,特意提及了公共之臣“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而我们知道,众帝之台镇压的对象恰恰正是相柳;最后,为何共工之台四角各有一蛇,而轩辕之台却为四蛇环绕?
再联系到这句“台在其东”,阳Sir以为,共工之台众帝之关系密切,两者距离不会太远,共工之台就在众帝之台东面;而共工台角上的蛇,也许就是共工的忠实属臣、九首人面的“相柳氏”?蛇首向南方,自然是因为共工的祖先炎帝是南方天帝。
当然,两段记载中都提到了对于共工之台的敬畏“不敢北射/射者不敢北向”,这里所谓的射,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狩猎射箭之人不敢向北方引弓”,正是因为担心会冒犯神灵。当然,“射”也许可以通“涉”,意为涉足,成为普通人不敢踏足的禁区。
(四)轩辕之台——不敢西向
实际上,轩辕之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轩辕之丘”,阳Sir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在《西山经》中透露了关键一点“无草木”,如果是正常的“丘”,上面怎么会一点草木都不生长呢?只有“台”这种人工建筑因为土质反复夯打,才可能寸草不生。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西山经》
实际上文献中也经常将“轩辕之台”与“轩辕之丘”并列起来,将其与“射者不敢西向”连用,这也再次证明了轩辕之台,正是轩辕之丘,“台”与“丘”可以互换,这点很重要。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大荒西经》“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海外西经》
关于轩辕之台的形制,与之前提及的“众帝之台”、“共工之台”差不多,也是四方状。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山海经》中最为著名的“昆仑”,它既可以被称作“昆仑之台”、“昆仑之丘”,也被称为“昆仑之墟”,它的形状也是“墟四方”!而所谓的“四方”,可能正是描述台的平面是最为经典的“亚字型”!而这种“亚字型”则常被用于陵墓与祭坛。
“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墟四方”——《海外南经》
另外,我们思考一点以昆仑为例,《山海经》中所谓的“台”、“丘”以及“墟”,本义上都是人工建筑,但是很多人总将昆仑视为自然山体去按图索骥,当然会差之千里,因为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也说:“丘、墟,皆故所居也”。引申开来,书中其他记载的“台”也应如此。
最后,轩辕之台还有一点引人注目:“其丘方,四蛇相绕”,之前在说共工之台的时候,留了个小尾巴“台四方,隅有一蛇”,共工之台的蛇,我们可以解释为或许象征着其臣子相柳氏,但是黄帝的轩辕之台,又该作何解释?
阳Sir突然想到,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家族标志(家徽)经常以平面亚字型出现,而且在其上或其周围都有动物形象的出现,所以“轩辕之丘”的“四蛇相绕”以及“共工之丘”的“隅有一蛇”完全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考量!
轩辕之台同样令人敬畏,因为其处于西方,所以“射者不敢西向射”,说到这里阳Sir莫名地想吟一首诗,来自同样爱看《山海经》的迅哥儿(鲁迅):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中“灵台无计逃神矢”以及“我以我血荐轩辕”正与本文所说的“轩辕之台”很有渊源。
所谓“灵台无计逃神矢”中的灵台就是轩辕之台、神矢正是指不敢西射之典故。句意则是,如今的妖魔鬼神连黄帝轩辕都不怕了,以致放肆地敢向轩辕之台射箭。这十分形象地描绘出鲁讯留学日本时,中国当时已遭受帝国列强的侵略,以至于跳梁小丑也敢于太岁头上动土,连基本的敬畏之心都没有;而”我以我血荐轩辕“,则同样是指轩辕之台。
看靠谱神话,涨正经知识,点个关注不迷路!
文/李公子渊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