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一个悲剧结束了,但她突如其来的离世,将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开始暴露在阳光之下,原本看上去幸福的五口之家,事实上各自有各自的孤独与痛苦,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玛丽琳,莉迪亚这对母女应该是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玛丽琳的悲剧起于她进入哈佛那一刻起,更准确地说是爱上自己老师的那一瞬间,放弃自己从医的理想,带着青春期少女对爱情的憧憬,不顾母亲反对,为詹姆斯---一个偷渡美国华工的儿子---生下孩子莉迪亚与内斯,同时多年后想重拾梦想,便义无反顾得离家出走,静心备考,却无奈发现已怀上小女儿汉娜,不得不重返家庭。
而莉迪亚,这颗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却成了母亲梦想的牺牲者,她从小被灌输解剖学等医学知识,母亲玛丽琳的出走,更让莉迪亚觉得是自己的错,她没能让母亲心甘情愿地留在家中,所以当玛丽琳再次回来时,她发誓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让母亲开心,因为她害怕失去的痛苦,她希望这仍是一个和谐的家,从此莉迪亚拾起母亲零落成泥的梦想,开始了她短暂的,仅仅十六年的一生。
父亲詹姆斯,一个东方男人,从小便不合群族,蓝色眼睛,金色头发的美国小孩总用怪异的眼神看他,他的内心渐渐变得自卑,他渴望社会对他的认同,“种族偏见”这个烙印深深扎在他心里,他不想孩子重蹈他的覆辙,于是他希望莉迪亚多出去交朋友,送她关于交际的书本,他希望莉迪亚不要再想他一样被排挤,而正是这种错位的爱,让莉迪亚走向死亡,她最后对妹妹汉娜说:如果你不愿意笑,那就不要笑。
玛丽琳(母亲)、詹姆斯(父亲)、莉迪亚(女儿)、汉斯(儿子)、汉娜(小女儿)五个人,他们之间的爱与恐惧一直都是“无声告白”,他们亲密得如同一张网,丝丝相绕,却谁也不敢去捅破它,他们在各自的世界抽茧拔丝,希望这张网更加牢固,而正是他们这样各自耕耘,也永远失去了莉迪亚。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模式,我们潜意识中“真正的自我”往往会以爱的名义,强加在孩子身上,父母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与无知,却称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孩子被爱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大部分孩子通常是不幸福的,他们接受着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运,其实却已经迷失了自己。
最后,用一句书名来结束此书,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