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像样的武侠大片了。在十一回家的动车上看了张艺谋十年前的这部老片子,颇有感触,就像看到刀光剑影和风花雪月,终于在岁月的石碑上干涸。
这是一部国内国外待遇截然不同的影片。国内观众在感慨找不到《红高粱》的味道时,国外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却很高。这是老谋子一部不算成功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后,无论《英雄》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是《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的影片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简单来说,《英雄》讲述的是三个小故事,即无名的小黄文、嬴政的脑洞以及骨感的现实。影片以无名面圣为线索,不仅进行了无名和嬴政两大主角的刻画,还对残剑飞雪和如月展开了多方面的描写。关于情节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仇和天下
《英雄》的主题,是天下。
天下是个很空很大又很沉重的话题。但放在战国末期,“天下”不过是残剑笔间二字。从礼崩乐坏就开始的连年征战绵延数百年,在秦皇手中归于一统。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国仇家恨,是连天烽火;这个时代,容不下“天下”。
历史的评判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到嬴政身上就显得格外尖酸刻薄。不论王侯将相还是浪子游侠,一俟站在秦的对立面,总会自动被打上“正义”的标签。人们在诟病秦始皇残暴专制的时候,光明正大地忽略了他南取百越、北守藩篱的不世功绩。
《英雄》想用“天下”来提醒观众,秦始皇不是——至少不只是一个暴君。这个暴君,心怀天下。
然而不幸的是,跟他共鸣的,只有残剑一人。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悲剧。“天下”的信念在刺客与帝王之间共鸣,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冲突。残剑飞雪长空无名,四个本以刺秦为旨的刺客中,出了一个叛徒。
为了刺秦,无名十年隐姓埋名,残剑数年学书悟道,飞雪和长空把性命交给了别人,这样舍生忘死的精神,几乎把猩红的血迹刻进骨肉里。刺秦,是那个时代多少人一生追求的事业,然而当这个事业距离实现只有十步之时,一切成为了泡影。
他们放弃了。悟道的残剑,以及悟道的无名。
放弃的那一刻,他们想起了天下。
无名的死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万千刺客的救赎。
长空为什么不该活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长空为什么不该活。
长空是没有死的。在无名精准的十步一杀之下,长空并无性命之虞。长空这个角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之后的情节,不论是生是死,都与他无关了。
长空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这个角色就此离开主线的叙述,他的活对于主线并没有明显意义。这部影片讴歌的是“不杀”,不是不杀长空,而是不杀嬴政。
长空所担当的是承载在无名肩上的仇恨。无名肩负数位刺客,乃至数个国家的仇恨,他肩上责任越重,他的“不杀”就越为深刻。
若想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一些,那就是长空的死。
尤其是长空自愿的死。
若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荆卿之死绝没有现在这样悲壮。
无名的“不杀”亦然。
我们暂且理解为长空的活是情节需要。若长空身死,则不能烘托十步一杀精准,飞雪慷慨赴会就显得更加牵强。但长空未死,故事就少了本应当有的韵味,少了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阔。
情节可以弥补解释,至于韵味,没了就是没了。
飞雪为什么不该死
英雄当有美人相伴,这几乎已成为观众思维定式。如飞雪这般既是英雄又是美人的,与残剑携手江湖,当然是一段令人羡慕的故事。
然而英雄若拘泥于儿女情长,就不叫英雄了。
影片第一部分“无名的小黄文”和第二部分“嬴政的脑洞”从两个方面浓墨重彩地描绘残剑飞雪“剑不离剑人不离人”的爱情,为残剑的救赎而做好铺垫。在这些铺垫之后,才更能理解刺秦对于飞雪的重大意义。
飞雪身负血海深仇,刺秦信念之深,恐怕不仅残剑,纵然是长空无名也难及。
但影片的主题是“天下”,“不杀”是升华这一主题的核心方法。飞雪之仇,化在残剑之死中,是最好的救赎。
但飞雪殉情了。就像很多观众所认为的,男主角死了,女主角当然要殉情。这就像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一样理所当然。
但一个侠客,哪怕是女侠客,她的生活中就应当是爱情吗?
一定要为“不杀”填上重重的血腥气吗?
残剑的死,与刺秦的失败,对于飞雪来说是双重的作用。飞雪本当在残剑之死中得悟,仇恨烟消云散。若是飞雪成为第二个残剑,这于主题,当然是最好的升华。
这一切都毁在了飞雪任性的一剑里。这一剑,整个结局都变味了。
最后
《英雄》是一部主题沉重、叙述轻灵的影片,它所描绘的,是先秦时代游侠们的家国情怀和恩怨纠葛。历史上只有一个荆轲,但为刺秦生为刺秦死为刺秦前仆后继的侠客数不胜数。
但尘归尘,土归土,几千年岁月过去,永恒的,只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