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辛苦写了两三个钟头上千字,却得不到系统推荐,得到寥寥无几的阅读量?
这问题经常困扰着像我这样的写作小白。从开始充满干劲地埋头苦干,最后却没有什么收获。于是就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能不能靠码字仗剑走天涯。
直到看见了老师推荐的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才有些许感悟。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作者是加拿大畅销书作家布兰登•罗伊尔,获得过五次“总统图书奖”。作者罗伊尔最擅长的是逻辑推理教学,所以,在写作前,书中有句话我们一定要记住。
“写作就是你要给读者树立一个目标,然后再告诉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核心。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作者用20个写作原则构成,分为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板块,讲述了写作要掌握哪些基础原理,以及写作的一点技巧。
本文将从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分解事物和支撑所说内容这三个原则,来分析如何写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这就要求先写总结,开门见山。结论先行,引发读者的兴趣。一个有趣有料新颖的结论会吸引读者继续探究我们想要表达的问题。这其实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要给读者树立一个目标。
比如:我们想要请同事帮忙买个东西,那我们先要告诉对方具体买什么东西有什么要求,再告诉对方在哪里买得到,最后告诉对方那家店在哪里。
如果我们倒过来说,先啰啰嗦嗦了一家店在哪里,再说那家店卖什么东西,最后再说能不能帮忙带东西。
可能此时同事自己被我们绕晕了,哪里还有心思帮忙买东西。
这种简单的日常对话,都需要注意说话方式和内容的先后顺序。更何况是我们写文章这么重要的事情了。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之为叫座又叫好呢?叫座讲的是作品受读者喜爱的程度,叫好指的是作品的质量。
想要写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一定要选一个新颖有趣又有料的主题。然后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出来。
分解事物
既然目标树立好了,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读者带到目标跟前。这个部分就是作者所说的分解事物。
把主题分解成二到四个主要部分,然后运用引导句。
这二到四个主要部分就是所谓的分论点,以分论点为小标题更能突出重点。
把主题分成二到四个主要类别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了。
在这里不妨考虑使用引导句,它类似主题句,不同的是主题句归纳的是文章或报告中一个单独段落的内容,而引导句总结的是一整篇文章或报告的内容。
将引导句放在文章开头以提示接下来的内容,突出将要讨论的事项以及这些事项的讨论顺序。引导句中的每一事项,在文章或报告的正文中应延展为至少一个独立自然段。
举个例子:
引言
颜色让这个世界明亮、饱满。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蓝色和黄色。每一种颜色于我而言都很特殊。
正文
绿色就像覆盖着大地的绿草。
蓝色就像高悬于上的天空。
黄色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
结语
绿色是所有这些颜色中最有意思的,甚至蓝色和黄色混合起来就能形成绿色。
分解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论证结论的过程。利用三到四个分论点来论证结论。而每个分论点又运用结论先行的写作手法进行表达。
支撑所说内容
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支撑所说内容。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模糊的语言会弱化文章主题,因为它迫使读者猜测你要表达的含义,而无法完全专注于你的观点。选择准确、描述性词汇会使文章更有力。有时,为了准确和具体,你必须使用比平常更多的词语,这无伤大雅。砍掉多余词语固然重要,但是充分论证所说的内容更重要。
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论据是否充分。为了使论据充分需要引用精准事例、增加个性化的例子和引用伟人或名人所说的话。
举例说明:
陈述
人们正在挨饿。
一般支撑论点
人们正在挨饿——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皮包骨头的样中看出来。
详细支撑论点
但是,你忘不掉的是他们的脸,像重复出现的梦魇画面。他们总是回来,挥之不去的脸庞从摇摇欲坠的茅屋窗户后面向外望,眼神空洞。他们深陷的眼睛毫无生气,皮肤紧紧贴着背部,双手向外伸,眼神呆滞萎靡地乞求着。我走过这饥荒的痛苦,犹如在梦中一般。
支撑所说的内容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论据,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一定要准确、有个性,说服起来更有说服力。利用名人名言加强说服力。
这个过程是大多数人比较不擅长的,比如我经常写出来的东西论证都不充分。一个原因是脑子里知识不够,另一个原因是手头可用的素材不多。
这就要求我们多广泛阅读书籍,增加知识储备,积累素材,从而写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支撑所说的内容这个原则需要经常刻意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写在最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把上面说的原则运用自如。
能不能写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一方面是看读者喜爱程度,另一方面是看作品的质量。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介绍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技巧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去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