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黃二、顯隨證【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為因緣故;一切麤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於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 「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為因緣故;一切麤重悉皆息滅」,由於你又修止又修觀,修觀而又修止,這樣修。「由習」這個「習」,就是重覆地不斷地再繼續地修。「多修習」,就是長時期地這樣修止觀。這樣修止觀的關係「為因緣故」,因為這樣的關係。「一切麤重悉皆息滅」;你沒有定力不行的,有了這個定的力量修止觀的時候就有了作用,有什麼作用呢?這個「麤重悉皆息滅」,這些煩惱種子完全都息滅了,這個貪心的種子、瞋心的種子、愚痴心的種子,乃至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這個我、我所的這些煩惱的種子,都息滅了,就斷掉了。你修無我觀就把我執、我見、我慢、我愛、我痴,這個種子就消滅了。 「隨得觸證所依清淨」,因為這個種子是染污的,你把這個種子…;當然這消滅也不是頓,就是逐漸逐漸消滅;這個煩惱的種子滅掉了的時候、「隨得觸證」,因此而就能接觸到,也就是成就了「所依清淨」;「所依清淨」實在是什麼?實在就是心清淨,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清淨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清淨了。那麼這兩種清淨就是把煩惱種子息滅了心得清淨,就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個「所依」,通常說身清淨,以身為所依,就是色受想行識為依,色受想行識清淨了;若根本的說,應該是阿賴耶識清淨了。 「於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於所知事」就是所緣境,所緣的這一切法,色受想行識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蘊處界一切法。因為你前面「由修由習由多修習」,你這個止觀修得好了,煩惱滅了。同時在斷煩惱的時候,前面「麤重息滅」了這是斷煩惱。煩惱,我們通常說有現行的煩惱,有種子的煩惱;現在是說種子的煩惱,種子的煩惱斷了。前面這個「所依清淨」指煩惱的種子斷掉了。斷掉了的時候,同時你的智慧就有無漏的智慧現前了,這個無漏的智慧「於所知事,由現見故」,就是對於所緣境的一切法,根身器界的一切法,由於你有清淨的智慧現見一切法,就是見諸法實相了。「於所知事,由現見故」,你成就了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現見諸法實相,這是無分別現量智見的境界。「隨得觸證所緣清淨」,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所緣的諸法實相現前了,因為煩惱斷掉了以後你就成就了無分別智了,無分別智與諸法實相相應,這叫「所緣清淨」。那前面就是「斷德」,這個就是「智德」,所緣清淨是「智德」。因為你有無分別智的時候緣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諸法實相清淨的境界。其實這兩句話就是總說的,這是總說,下面是別說。 「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這個「貪」和「無明」是一切麤重裏面最厲害的、最嚴重的煩惱。「貪」就是愛,那個「無明」就是見,就是遠離愛煩惱、遠離見煩惱。「由離貪故」,由於你修學止相舉相捨相,由修由習由多修習故,你把一切麤重都息滅了,那就是把這個貪愛的心息滅了,貪愛息滅了。貪愛是染污的,你把這染污的貪息滅了,「隨得觸證心遍清淨」,你這時候的境界就接觸到那個心清淨的境界。「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我們凡夫的時候有這「無明」,就是不明白諸法實相,不明白一切法是無常的,不明白一切法是無我的、一切法是空的,那個無知就是「無明」,無明當然也有很多種,主要是這個。現在你一切麤重皆息滅故,就是遠離了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你那個智慧遍一切法都是清淨的,不糊塗了;在欲界是清淨的,色界、無色界都是清淨的。 就分這麼四種清淨;一個所依清淨、一個所緣清淨、一個心清淨、一個智遍清淨,這樣子,這麼多。或者說;前面這個第一個是所依清淨,而後說所緣清淨,下邊說得心清淨、得智清淨;那麼這個也可以說你先得到智慧了,所以先得到智清淨、心清淨而後說所依清淨、說所緣清淨,也可以這麼說,也可以調過來說。現在這文是先說所依清淨、所緣清淨,後說心清淨、智清淨,也可以調過來說;其實這件事是同時的,也可以這麼說。 這叫作「顯隨證」。前面是說「明修相」;這個是你修成功了,就會有這樣的成就,是這樣意思。下面第三科。玄三、結【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 這是這麼意思。(201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