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嚣的城市角落,总有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身影,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缝补着生活的缺口,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在河东九记,也就是联星小学路口左侧,银都里电影院对面的农商银行门口,有这样四位阿姨,她们坚守着缝补衣服、修补鞋子和伞的摊位,已然三十年。
这四位阿姨,皆是从化本地人。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用一针一线、一钉一铆,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其中两位阿姨专注于缝补衣物,另外两位则擅长修补鞋子和伞。三十年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曾经,这里还有几位外地来的摆摊者,然而,或因改行,或因另寻他处,或因荣归故里,纷纷离去。唯有这四位阿姨,始终坚守在此,为邻近的居民默默服务。
在这四位阿姨中,那位年纪最大的补鞋阿姨,如今已近古稀之年。她中等身材,略显膀大腰粗,脸庞厚实,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每次看到她笑起来,那唯一的一颗大门牙,就如同一朵被拔光瓜籽的向日葵,充满了质朴与温暖。
河东一带的居民们都格外照顾她的生意。虽说她的补鞋修伞的技艺并非精湛绝伦,但她为人老实巴交,收费合理公道。我便是她的老常客之一,哪怕如今已不住在那附近住了,但凡鞋子、雨伞有损坏,我仍会到她那里修补。每次,我总趁着这难得的机会,与她唠唠家常,有时还会给她带些好吃的东西。
阿姨的生活充满艰辛与不易。三十年来,她每天早早起床,做好早餐,又匆匆准备好简单的午餐。她曾对我说:“摆地摊修补擦鞋这苦活,从早守到晚,也赚不了几个钱。尤其遇到狂风骤雨、天寒地冻的日子,可能一整天都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听到她这番话,我的内心犹如被热油煎熬,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她依然无畏严寒酷暑,无畏天寒地冻,无畏风吹雨打,更无畏路人的白眼,执着地坚持着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
阿姨曾有过幸福美满的时光。二十多年前,她一家五口生活在从化西边的农村,丈夫辛勤耕田劳作,她则为了帮补家用,学会擦鞋、补鞋、补伞的手艺。上世纪 80 年代,她满怀希望地来到街口河东一带摆摊,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与丈夫一同供养着三个孩子。
可命运却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那天,家里农忙,丈夫让她带上 2 岁多的儿子去摆摊。对于她来说,带着孩子摆摊是常有的事,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也算是体谅丈夫在家耕作的辛苦。那天,前来补鞋修伞的人络绎不绝,她专心致志地修补着,不时抬头瞧瞧在银行门口玩耍的儿子。然而,当她终于忙完手头的活,却发现儿子不见了。摆摊的同行们纷纷帮忙寻找,可找了半天,依旧不见儿子的踪影。那一刻,她的世界瞬间崩塌,泪水哭干,悲痛欲绝。即便报了警,却始终没有儿子的任何音讯。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的丈夫遭受巨大的伤痛,从此换上抑郁焦虑的病症,没过几年便撒手人寰,只留下她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一家,在村子里有时还会遭人欺负。为了摆脱困境,她毅然带着两个女儿在河东附近的农村租下一处便宜而狭窄的住处。
二十多年过去,她始终在儿子不见的地方天天出摊,怀着那一丝渺茫的希望,盼望着有一天能得到孩子的音讯。她一直都在等待,一直都在思念,这份母爱深沉而坚定。
好在,生活并非总是无情。她的大女儿十分懂事,为了早日找到丢失的弟弟,为了弥补母亲的爱,为了打开母亲的心结,千方百计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把丢失弟弟的信息和自己的血型在网上登记,期待着能早日一家团圆。
前年,阿姨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的小女儿成家了,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她再次当外婆了。她的小女婿在街口买房子,孝顺的女儿女婿邀请她一起居住,她终于不用再租房子了。看着她满脸幸福的笑容,我说道:“阿姨,您多有福气,苦尽甘来啦!”她乐呵呵地回应:“是啊,我也觉得。”
尽管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可阿姨依然坚守着这份活儿。于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坚守着一份爱,一份对儿子的愧疚,一份对生活的执着。
每次我从河东走过,总会情不自禁地抬头望向补鞋的她。若是见不到她开摊,我便会忍不住东张西望,心里忐忑不安。第二天,定会迫不及待地去她出摊的地方寻找。只要她在,我便会走到她身边,与她聊聊近况,给她带些吃的用的。她总是推辞不要,而我只能硬塞给她。当我找她补鞋修伞时,她也总说不要钱,我也只能硬塞给她。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阿姨用她的坚韧与善良,诠释着母爱的伟大,书写着生活的希望。她的故事,如同那针线交织的温暖,如那修补后的坚固,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知晓她经历的人的心中。愿岁月温柔以待,让她余生皆是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