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概用了十几年在学校学习如何获取技能,从而赚到钱,却鲜少有机会对金钱的话题做深入的讨论。我们往往很容易把赚钱摆在头等位置上,而对于花钱,尤其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钱缺少必要的探讨。
而当孩子开始第一次问我们“家里有多少钱”,或者“我们是不是有钱人”时,金钱话题就变得更加无法回避。我们常常会陷入困惑:是富养?还是穷养?富养会不会宠坏孩子?穷养会不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匮乏?怎么在这个日趋物质化的当下,培养出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呢?
这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榜上的家教书,曾受过《福布斯》杂志、《芝加哥论坛报》大力推荐,连续三年荣登美国亚马逊财商教育图书畅销榜,并成为“少年财富传奇”财商大赛专业推荐用书——《反溺爱》——为千万家长给出了更好的答案。
本书作者罗恩·利伯,是一名犹太后裔、畅销书作家,也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的专栏作家,曾任职于《财富》《快公司》等杂志,以及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一直潜心研究儿童金钱教育课题,在各种平台上采访、调研和互动,积累了的丰富的经验,不仅成功培养了自己的孩子,也帮助无数家庭走出困惑。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在孩子面前,大人对金钱这个话题顾虑重重,讳莫如深。面对孩子天马行空、毫无顾忌的提问,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准备好怎么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更担心自己的回答会将孩子引向无法控制的地带,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和未成年的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孩子无法从家长这里得到答案,自然会开始自己发挥,从自己的朋友、同学、邻居,甚至是陌生人身上了解他们对于金钱的看法,从而影响自己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这将是一个更加无法控制的状况。周遭的人如果较为物质主义,则会将孩子慢慢带向深渊。
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幻想着能用什么方法保护孩子,就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这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教育家默克尔更是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
所以,堵不如疏。用对方法,钱更是可成为重要的教育工具,养出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
不愿宠溺孩子,就应该不回避,不说谎,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激发孩子对于金钱话题的兴趣,并引导孩子一起深入思考更多,让孩子通过了解金钱,去开始认识这个社会。
钱是重要的教育工具
对于金钱,有人说钱是身外之物,有人说钱是万恶之源,有人爱财如命,有人挥金如土。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钱其实并无善恶之分,而对于我们安身立命生存于世间而言,钱更是重要的支撑。但我们或许从未深入考虑过,如何让钱变成重要的教育工具。
说起用钱来教育孩子,我们很容易想到几个场景。
比如,孩子考试考了满分,父母开心地发“奖金”。
再比如,孩子做了家务,然后到父母身边领“薪水”。
但是用过这一招的家长,都深有体会,这种方式基本上行不通。要么孩子学习就是为了赚钱,要么就是孩子养成了“不给钱就不做事”的思考逻辑。学习知识和做家务的意义和乐趣,被金钱淹没去了大半,副作用明显,容易让孩子沾染物质主义思想。为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为五斗米折腰,仅为了钱而做事,而是希望他们因为认真做好事情,收获财富,同时收获成就感。
所以,把零用钱当做家务或学习的酬劳、奖励,利弊参半,甚至在未得到适当引导下,弊大于利。零用钱最好不和家务或学习有任何瓜葛,只是家长给予孩子的一块试验田。
因为有了这块试验田,才有了两个有趣的课题:如何分配金钱,和如何使用金钱。
如何分配和使用零用钱
如果孩子拿到钱就可以随意支配去满足的自己的各种想法,那么就失去了实际的教育意义。
重视金钱教育的犹太人,非常乐于陪伴孩子们学习人生中关于金钱的每个课题。当他们发放零花钱之后,会帮助孩子建立预算你的概念。不同家庭可以有不同的具体预算方式,罗恩·利伯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将零花钱分成三类,用三个透明罐子来装:
1.零用罐:装可以直接花掉的钱,用于偶而的冲动性购物,对于孩子而言,更像是实验,让他们自己拿着钱面对现实的诱惑和抉择,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2.捐献罐:装希望分享的钱,用于帮助别人。也可以做义工,因为捐钱也不是唯一的捐献方式。
3.储蓄罐:和孩子设置一个短期即可完成的存钱目标,让孩子看着罐子里的钱逐渐变多,并真实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必当是一件有趣而激动人心的事情。父母还可以给罐中的钱给予利息,让孩子对于储蓄有更多的认知。
而对于零用罐中可以用来直接花掉的钱,也应该制定一些规定,以帮助孩子做出判断。
1.区分需要与想要,需要的东西父母买单,想要的东西自己买单;
2.对于非日常必需品,学会计算快乐产出比,引导孩子把钱花在能带来持久快乐与回忆的物品或者体验上。避免把钱花在买来后却很快失宠的物品上;
3.列出禁止购买的物品清单;
4.......
这样的规则,根据家庭的必要,还可以自行添加。
帮助孩子建立金钱的分配意识,并学会金钱的使用规则,和孩子讨论甚至共同完成每一笔金钱的支出,从另一侧面帮助孩子——
培养出自控力,在诱惑中学会克制和抉择;
培养出爱心,在花花世界依旧关心他人,慷慨待人;
培养出耐心,学会愿意为了渴望的东西而等待;
同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对于金钱有提前分配的预算意识,也会带给孩子更多成长。IBM前董事长沃森先生,从儿子上初中起,就要求他做出每周的零花钱支出计划,以及每月的收支目标,帮助孩子早早就树立了商业意识。
避免物质主义
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名牌球鞋、漂亮的洋装、高级学习用具、新款手机、各类商品花花绿绿的广告渐渐出现在孩子的视野里,我们不免担心孩子掉入物质主义的泥潭。
虽然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涵盖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但从家长自身出发,还是有很多能够做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塞尔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实际经验。他教会孩子识别广告背后隐藏的含义,比如去嘲笑广告想卖的任何东西;以特制的优惠券代替礼物,这些优惠券包括“额外的游戏时间”,或是“放下手边的事情和孩子玩游戏”等等。他更愿意陪孩子把钱花在旅行、听音乐会、去未曾去过的餐厅用餐等其他活动上,而不是别人会注意到的财产上,让孩子体验到很多不需要大量物质就可以很快乐的时光。
大一些的孩子们之间会互相炫耀自己拥有的新玩具,新服饰等等,会给其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失衡。但是重要的是,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对于他们值得拥有的东西,父母一定乐意为他们掏钱,而其他同学们也不是每样东西都拥有。
感恩与付出
除了让孩子了解金钱,知道如何使用金钱,更让孩子在与金钱的互动中,懂得知足与感恩,懂得取舍与惜福,懂得共情和慷慨,才能帮孩子构建起由强大精神世界支撑的丰富内心。作者在这一部分浓墨重彩,给与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和建议。
外在的一切带来的快乐多半都是浅层次的。比如送孩子一个玩具,孩子当下会快乐无比,但是一段时间后,孩子又会有了新的玩具,旧玩具带来的快乐逐渐淡去。而孩子内心稳定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是内心的体验,带来的将是长远而强大的影响。
成功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构建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财商教育教会孩子认识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扭曲是内心不快乐的源泉。而当孩子能够识别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他就已经构建起了一个真正幸福的内心世界,那里百花齐放,灿烂无比,足以滋润并照亮整个人生。
这是我们穷此一生,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深沉的宠爱。
希望这本《反溺爱》中全面的财商教育原则和接地气的大量案例,给你获益匪浅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