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做事,做事用人,再到用人做事,是一个创业者需要思考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用人做事。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最开始就是几个人一商量,觉得某个机会很好,达成合伙关系就开起创业之路。大家可着自己的认知,能力走到那算那。也就是可着现有的人员的能力圈,就是公司的发展的天花板了。因此,对于很多民营企业,老板的认知边界,决定了公司的发展的高度。
第二境界,做事用人。企业的成长要经历从小到大的过程,在小企业阶段,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多多考虑做事用人,这个“做事用人”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你必须想明白事情怎么做,即公司的业务应该怎么处理,怎么样寻找市场,构建商业模式,建立业务模式,设计组织结构,明确流程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责任者、处理标准,这里面当然有不同颗粒度的划分,这是很难假手于人的,因为如果你自己都想不清楚,你觉得别人能想清楚吗,如果别人能想清楚,为什么他要与你合作哪,你能提供哪些他不能提供的东西。另一方面既然是小企业,资源必定是不充分的,很难找来兼具宏观、中观、微观思维能力的人,要求企业的负责人具备这样的能力,达里奥在《原则》提出一个“塑造者”的概念,企业是由创始人塑造的,塑造者就是建造企业机器原型的人,塑造者想明白了逻辑,执行者把逻辑实现。这时候主要就是两个角色,一个是塑造者,一个执行者,大部分时候只能选择其一。
第三境界,用人做事。随着企业的增长,企业会扩张到更大规模,在企业具备更多资源的时候,思维模式就要逐步从”做事用人“的逻辑转变到”用人做事“的逻辑,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大了,业务运作的复杂性增加,业务运作的边界也往往会扩大,这时候领导者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很多细节,需要能够独挡一面的人,这时候就需要”用人做事“,这里的”事“与上面的”事“是有一些差异,上面的”事“一般是指相对具体的”事“,下面的”事“则多指一个业务或者更大范围的事,需要人对新业务有较好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能够把新业务想明白,理清楚,并组织人员执行下去。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大了之后,资源也会相对丰富,可以用较多的资源来支持新业务,相对而言,也可以吸引优秀的人员加盟,企业可以设定条件,多方寻访,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相对于”做事用人“和”用人做事“的底层思考逻辑,还有一条企业操作的明线的是”招人“与”找人“,在”做事用人“阶段,由于事情相对明确,处理逻辑也可适当划分,因此可以依据条件,招募合适人员,但在”用人做事“阶段,因为事情还是一个大的方向和思路,还需要有人把事情想明白,理清楚,这样的人要求有一定的洞察力、思考力和执行力,因此这样的人在当前的创业分为浓厚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只能是”找人“,这就具备一定的双向选择意味,虽然不一定是刘备寻访诸葛亮时的三顾茅庐,但双方能力资源的匹配,三观上的一致也是必要条件,因此这个阶段多为“找人”,而非“招人”,考虑的是匹配、吸引,而不是简单的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