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我立马觉得怪怪的,曾几何时,何德何能,竟轮到我等无名之辈来挺总理了?庙堂之高、世俗之远,真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话题起因于5月2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后的视频记者会。李总理说:“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这个数据迅速引发关注,许多人似乎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国家低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仍然极大。在广州,1000元或许只是你我几个人外出吃一餐的价格,但在偏远地区,却是某个人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这段大实话深深刺痛了一众战狼、五毛党和小红粉的神经,其中缘由先按下不表,而我自己则对李总理的另一段话更感兴趣:“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前两周我看到报道,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总理的这一说法倒是与我去年11月的一篇短文《你有一种你不知道的权利》的观点甚是吻合。当时,我是这样写的:儿时,总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你我记忆片段中也许少不了走街窜巷的小商贩,那浑厚悠长又很有节奏感,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吆喝声;印象中家乡的小小县城,一月之内总有几个赶集日,青石板铺成的窄窄街道,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很是热闹……。可惜,这种生活化场景在广州这样的超级城市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可叹,繁华都市加之城管威武,基本上没有了小商小贩们的生存空间。所以,个人始终认为:“有关部门”对待小摊小贩、流动商贩不应一味严防死守、堵截驱逐,而应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空间、机会。说小了,小摊小贩展现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一个城市为了干净整洁、现代气息,看不见小摊小贩,这个城市一定会缺少生活气息、人情温暖,是冷冰冰的。说大了,小摊小贩也有生存权——营业自由应当是一个人的“天赋”!
2020年,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燃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已渐成事实,非常之时必用非常之策,回归自由经营的市场本质,则是一个大方向。
当前,疫情造成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了国之大事,而地摊提供了一些技术和知识较贫乏的人可供选择的机会,这种自发的非正规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就业压力。地摊摊主多数来自生活相对贫困的家庭,尤其是那些依靠政府福利和社会救助生活,有时候很难为其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人,通过摆地摊可以获得谋生手段,以此来供养家庭和子女的生活。一方面,摆地摊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地摊上商品琳琅满目,有许多便宜实用,大商场、大商店难以购买的商品,特别适应低收入者阶层的需要。
地摊也是一种文化,它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生气。摊点上摆放的物品常常能体现一地的风土人情,不论是生活区、闹市地段,还是旅游景点,都能让市民尝到地方的特殊风味,这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另外,一般允许摆卖的街道会比较热闹与繁荣,廉价的地摊货可以吸引人流聚集,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一定程度带旺周边商铺。当然,不可否认,地摊也会给城市带来噪音、卫生甚至治安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恰当的引导和管理十分关键。
N年前,听一个曾“漫游”意大利的朋友讲起罗马的大型露天跳蚤市场,据说其名气之大甚至盖过罗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迹,成为游客必到的一道风景线。罗马露天市场的商品五花八门,从低价的仿冒名牌、全新的皮包、皮鞋、衬衫到旧的毛皮、晚礼服,从祖传的古董、家具、字画、雕像到最新的日用品、市场脱销的书籍一应俱全。然而无论怎样品种繁多,其服务对象都定位在低收入的市民和外来移民,因此绝大多数商品是质次价低的,中等收入以上的人是极少光顾那儿的。罗马露天市场只在每周日的上午到下午的时段开放,这个时候正是几乎所有大小商场关门休息的时间。除周日外的其余几天,摊主大多按区段划分,分散到城市的不同地方,绝没有在繁华商业区内经营的。无论哪一天,他们经营时间都被严格限定在下午两点以前,时间一到清扫车便进场,摊主一天的经营便结束了。因此,罗马露天市场在解决本地居民和大量无技术外来移民的就业,为低收入市民购物提供场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之对照,笔者所住小区一江之隔的洛溪新城,以前地摊、“走鬼”(广州话中的小贩)多多,尤其是夜晚和周末,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我们一家子时不时也会去走走、逛逛,尝尝、买买,感受一下那种难得的热闹劲儿。当然,也免不了有阻塞交通、污水横流和时不时小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等通病。后来,一次次大力整肃,街道倒是干净了不少,聚集的人群也不见了。这一波新冠疫情过后,更是萧条加凋败,商家纷纷转让门店,俨然是中国市场演进的浓缩版,让人一声叹息……
2020年,让我们回归真实,回归民生,回归经济的自由本质。我们从头再来过!
挺总理,就是挺我们自己。
2020年5月31日
于广州番禺南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