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为了解决一个质量问题忙的焦头烂额,忙活时间不算短,但原因总是若隐若现,好像找到了,一验证有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不管什么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案都很简单。例如:保压时间增加0.1S,尺寸公差范围由0.05毫米减小为0.03毫米。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问题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设计方案,验证方案等等,诸如此类,周而复始,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菜市场有家买豆腐脑的铺子,生意火爆,好多人为了吃上这碗的豆腐脑,不惜排队半小时等待。豆腐脑由老王做,儿子打下手。一天老王生病住院,做豆腐脑的担子落到了小王身上。
很多人嘴刁的顾客吃了豆腐脑以后,反馈口味不对,小王有点蒙,天天看老爹做,理应不会啊。问题出到哪呢?小王思来想去,发现决定一碗豆腐脑口味的因素还真不少。
小王大致粗粗列了一下:豆腐脑:黄豆的质量,黄豆的浸泡时间、放入石膏的剂量、点浆温度、蒸的时间。卤汁:香菇、木耳、猪瘦肉、食用油、酱油、盐、料酒、水淀粉、胡椒粉、蛋清这些原料的配比和火候等等。这些零零散散组合到一块蛮复杂的,小王尝试调整了火候,石膏含量、温度等等总是不尽如意。
看着人一天天少买近百碗,小王愁的啊,好在老王一周后出院了。看儿子做了一遍,气的骂道:你这臭小子,我让你把黄豆泡6个小时,你泡4个小时啥意思,我让你中间换3次水,你换2遍啥意思。还有你这黄豆哪买的,吃了增肥药了,胖了一圈。
小王:你这几天不是住院嘛,忙不过来,我不是图省事吗?你看这黄豆比咱家买的还便宜20%。
老王:你倒是把事省下了,你快把我老王的牌子给砸了,气死我了。
小王又按照老王的要求来了一遍,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生意又开始蒸蒸日上了。
以上例子有点牵强,我本人也只是爱吃豆腐脑,关于做法的完全是胡诌,大致意思应该没啥问题。不管做美食也好,做机械也好,都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工艺,这个工艺的获得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或者实验捣鼓出来的。由于某一个微小因素的变动,导致产生不可预期的结果。面对大量的影响因素,如果经验不足或者学艺不精的话,会被复杂的组合弄得毫无头绪。
阴差阳错,原先搞模具设计的被分流到品质部门。什么叫品质?其实我也给别人说不清楚。一次去兄弟部门办事的时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看到一句话:品之众人之口,质为斤斤计较。觉着很好的诠释了品质这个工作。
做品质,就是要做口碑,怎么能做到好口碑呢?就是要着眼于顾客看不到的细节,让顾客用起来有说不上来的舒适感。任何东西都是知易行难,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品质人员从原材料、机加、装配、售后等环节加入必要的监视和测量手段,保证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品流出风险。
做品质就需要细心、认真,但我这人平时生活就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做品质这东西,算的上是掐着我的脖子磨性子。说实话,还是挺感谢这份工作的,虽然现在还是经常做事规划不周全,事后不爱总结经验,做完数据乱扔,领导一要数据经常找不见。但是不管咋样,被领导逼着要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在慢慢朝好的方向进步,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
不知道为啥,写到最后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跑偏了,以后东西还是一气写完,写一半扔几天再写最要命,自己都觉着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