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网络在帮助我们快速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会很大程度地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它让我们变得不再平和,变得急于获得他人的认同。我们会发现,在原本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事情上,突然蹦出了一些让人为之一震的观点。那些人用片面的论据和自己那与众不同的性情当做是自己论点的支撑,以获取那些畸形而又略变态的满足感。
也就是在这种氛围的酝酿下,赵云从常胜将军变成了保安队长。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一些人自以为翻了几页正史,然后欣喜地发现原来赵云只是“中护军”,地位不止跟关张马黄差一截子,甚至连“叛将”魏延也不如。于是就跟别人说:“你们这群只看演义的Low逼,都被老罗骗了,老子读的可是正史,其实赵云跟我一样,也是屌丝,哈哈哈哈!”
对于这样的理论,还是纠正一下的好。
赵云一生低调,不朋不党,两次直谏更是无可挑剔。蜀汉史料佚散,不比魏书能细到讨山贼得加封的程度。三国志中《赵云传》的记载并不详尽,即使算上裴松之认可的那一部分《云别传》,也并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空间。基于这点,如果对于赵云的评价都是南辕北辙,那么说明至少有一个人读书太少或是哗众取宠的情绪过于激昂。
后世的五虎上将一说,其由来是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许多人喜欢拿赵云排在第五且军阶也跟前四位差了一截子说事,认为中护军不过是个侍卫骑兵队长的身份罢了。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升镇东将军——《赵云传》
且不说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为将军中的重量级职位。单是中护军就非常人可以胜任,其作用是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在这个职位上曹魏有司马师,孙吴有周瑜,季汉还有第三任丞相费祎。不用太多解释,大家也就明白这个职位的分量了吧。换而言之,侍卫队长干到极致的许褚,你若让他去监督管制诸武将,也实属扯淡。
五虎将中,给关张马黄的追谥分别为壮缪侯,恒侯,威候,刚候。而赵云则是顺平侯,显然和前几位相比,这并不像一个武将该有的谥号。“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即做人柔顺谦和,做事规规矩矩,平定祸乱有功。大将军姜维这样的解释看似对赵云的生平概括有些避重就轻,但实则高度概括了蜀国士人们对赵云的印象。其实现在依然,如果严肃的来看赵云的生平事迹,则不能纯粹的把他归为武将一类。
作为将领,他绝非关张那样的天纵之才,论战功,他也没有黄忠斩杀夏侯渊这样的闪亮经历,而马超是投靠过来的一方诸侯,名声更是显赫。夹在这些人中,赵云好像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甚至有人说如果魏延没有犯政治错误的话,可能就会顶替赵云,变成关张马黄魏五人合传了,这就有些调侃了,毕竟如果赵云真的不够格的话,那么四人合传不就得了,何必非要凑数。而赵云之所以能和这四人并列,无非就是他是够资质的。关羽刚强而骄纵自负;张飞暴戾而少施恩惠;黄忠年迈建功,是纯粹的勇将;至于马超,声望是有的,但却因德行问题并不被刘备信任。赵云则是各项能力虽然不是顶尖,但却都可以作为一个评判优良的标杆。
此外,赵云几乎参加了刘备自荆州开始展开的所有军事活动,善战者却无赫赫之功,赵云虽然不像关张那样让人惊艳,但是他在数次军事行动中都很好的完成任务。其中无波折风浪,不少一厘也不多一分。唯一闪亮的一次可能就是汉水空营了,倒为自己争得了一身是胆的威名。其余时候,顺境自然顺势而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无论是当阳之败,街亭之败,猇亭惨败,赵云总出现在断后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势进一步糜烂。刘备对赵云也是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一句“子龙不弃我”,想必在心底也不亚于对关张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了。而战场之外,“推辞封赏,劝谏伐吴”更是赢得一片好名声。“非独名将,更是大臣之语”这样的评价,对赵云来说也实属妥当。
赵云的一生虽然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光鲜,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几乎没有做过不对的事情。战场内外,都心细如丝,勇武之余还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几乎找不到任何明显可以让人指摘的地方。
这样的人,身上往往充满着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对于刘备来说,演义的过度美化会使得英雄落俗,因为我认为一个在德行上近乎完美的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失掉许多魅力(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而演义中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刻画,想必就是赵云了,虽然有些地方描写的也会很夸张,但还是让人觉得很舒服。
非要说为什么的话,可能就是对于赵云这样的人,他们身上往往充满着更多美好的可能性,而史书的残缺使得用艺术来填充变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