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分校》
转眼之间,离开学校已经四十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都已年过花甲儿孙绕膝。学生时期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失已淡忘了许多。然而,对于分校的记忆却环绕在脑海,挥之不去!从母校北行二公里,爬过一条大坝就到我们分校了。分校坐落在古黄河滩里,土地肥沃,种啥长啥,在我们那里是不可多得的良田。五十年代末是盐窝畜牧场所在地,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是盐富幸福院所在地,养着一批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老人。
同学们还记得吗?分校的西边紧靠大坝。站在大坝往西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地,稀疏的村庄座落在远方的天际,硕大的土丘散落其中,宛然古战场上的烽火台。星星点点的坟冢,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人生的轮回,世间的苍桑!
偶遇牧归的老者,佝偻着身体,怀抱着放牧的鞭子,很长。岁月的苍桑,在他脸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记。生活的艰辛,使他不堪重负。他驱赶着骨瘦如柴的羊群,走在归家的路上……。哎!那个年代啊!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都有我们的贡献啊!我们问心无愧!一路走来,我们才庆幸没有重走牧归老人的路。
同学们还记得吗?分校往北不远,有一个大湾,是黄河决口形成的天然湿地。这里水面开阔,水草丰美。每当盛夏,闲暇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来到湿地,或下水游泳,或泼水嘻戏,或摸鱼抓虾,忙得不以乐乎。忘却了烦恼,忘却了腹中无食。深秋,无际的芦苇吐着白絮,风儿吹来,白浪起伏。洁白的苇絮,一团团,一簇簇,随风飘去。此情此景,心中的愁怅油然而生,展念前途,路在何方。真可谓漫天飞舞到天涯,何处是君家。
记忆中的分校,寍静,祥合。在当时还算高大的房屋,排列的错落有致。分校的院落和周边,矗立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在拼命往上窜,像征着我们这此学子在拙壮成长。春夏之交,各色花儿开了,争奇斗妍,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好一派田园风光!
还记得我们的由老师吗?在我的记忆中,他应该是分校的“头儿"。这可是个肥缺,能担此大任的非校长红人或皇亲国戚莫属!他那深邃莫测的眼晴,在学生身上扫来扫去,力求看穿每一个人,就像一架永不停止的x光机。他那弯曲的有点夸张的鼻子,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他老人家的脸上。他那还算灿烂的笑容,永远让人感到“亲切",但只要他老人家在,我们就有干不完的活。以至于后来,有好事的学生(当然有我),在即将成熟的南瓜,笋瓜之类的瓜上刻上“由老头子"之类的句子,以示抗议。写到这里,我怕了,因为非议老师是“大不敬"。“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吗!罪过,罪过!该死,该死!!
同学们还记得分校的伙房吗?师傅应该是小牟吧?他蒸馒头,炒菜现在想起来还口水横流,但那不是给学生吃的,因为我们不是地主,也不是长工,我们是穷学生。在校劳动,干粮是自带的,有时学校会弄一锅高梁,白豆粥。小牟师傅的手艺真是炉火纯青,粥里的白豆,是牟师傅精心计算的,只有四,五粒,决无多余,就是这几粒豆子,吃在嘴里,久久不舍得下咽。真可谓“一豆在口,留香三日"。
分校的故事太多太多,虽过去四十多年,但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流淌,呼之欲出,挥之不去。如果同学们愿意听,我会讲给大家的。我会!
今年夏天,因事路过分校,停车顿足,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酸。当年,宁静,祥和的校园,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养殖大棚,臭气冲天,污水横流。高大的白杨早已化为腐朽,青砖碧瓦,已与泥土为伴。此情此景,不仅让人暗然泣下!
分校与我们永别了,她会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里永生!
回顾在分校的岁月,我们有欢乐,有友谊,有爱情,有烦恼,有饥饿,有傍徨。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出来,走向了那未知的世界。唉!四十余载,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啊!
我们这代人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我们这代人也创立了辉煌。
当今我们的国家已初显盛世,远离了战争,瘟疫和饥荒。同学们好好活着!我们肩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使命。多年后,从我们手上托起的将是一棵棵参天大树,我们的儿孙辈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明天,明天有他(她)们,江山美矣!祖国强哉!
全文完
后记:因构思时间仓促,来不及细细推敲,语法,修辞有很多错误,以及大量的错别字,望亲爱的同学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