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死、苦难到生活,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前几天,吴孟达逝世的消息一直被刷屏, 大家悼念这个幽默、豁达的黄金配角, 不仅仅是因为他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或青年,还因为他作为配角更加贴近我们现实的每一个人,因为在茫茫世界里我们都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

但到今天,他的离去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微博里热搜又是杨超越虞书欣肖战王一博山河令之类占领了大家眼球,包括前几天“货拉拉”女孩离奇坠亡的事情也是在迅速成为讨论焦点又迅速消散,我们的生活在自己的轨迹里如常、继续。


所以,我又想到了那个终极课题:从生死、苦难到生活,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个课题过于庞大,以至于我好几次想提笔的时候又戛然而止,有一次我好像看到过一个演讲在讨论此题,里面提到的诗人和几首诗恰好也是我中意的,当时也激发了我的思考,可惜那种想法稍纵即逝。但在昨晚的时候,一个高中同学又和我提到了一个同学的离去,那同学高中阶段有一段时间和我非常要好,我在三班,他在四班,他每天一下课就来找我,我周围同学一度以为这个英俊的少年对我是不是也有什么企图,后来我才明白他是看上了我的前排的漂亮女同学,我明白他的心思,但也不妨碍他来天天找我,大概是他说就是觉得能和我做朋友是一件让他自豪的事情,我年少的虚荣心也地得到了极大满足吧。高三毕业后我们渐行渐远忘记什么时候就断了联系。我是在2018年毕业20周年聚会上得到他大概2013年就车祸去世了的这个消息,当时大家很难过,但很快我们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昨晚那女生给我说,那个男生和她恋爱期间,给她提过好几次,一直很惦记着同窗情,但因为我似乎一直比较顺利,是大家世俗眼里的模范少年,他觉得离我越来越远也就不好意思再联系我了。

我有些愕然,也再次有些难过,此刻我静坐在这,雨后初晴的北京,窗外阳光正好,我院子里的石榴树下三只小猫正慵懒的晒着太阳,而我似乎终于在此刻思绪如潮,也想写一写关于生死、苦难与生活,以及人生的意义。

苏格拉底和庄子有一个共同问题

TWO

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从夏商周到先秦到唐宋到清朝灭亡,我们读诗经离骚读唐诗宋词到鲁迅沈从文,我们讲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目的和社会意义,可是那时候,我们真的多数就在背诵,我们其实更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给弟弟写千里共婵娟,王维英俊又专一一生是不是只爱过一人,他们上什么学校,遇到了哪些困惑,他们怎么被催婚,如何教育孩子,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些人生难题,古人是否经历过这些事,他们怎样看待这些事?他们又是怎么去做这些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曾经这样写到“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为什么大家会经常抛出这样的疑问:我叫什么?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为什么兰亭集会我们千年之后还念念不忘?为什么千里江山图让我们的视觉震惊?为什么我们读“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见人”会惊觉宇宙的浩瀚和我们的渺小? 那是因为这些作品写作的不是那些有关一时一地的事物,而哲学终极问题也不是仅仅探讨生活点滴,而是关于山川河流和人类的永恒课题。社会在变,人心在变,审美在变,但是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变,这些问题就叫做终极问题。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哲学之祖苏格拉底曾说:“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而且我们国家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也曾经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苏格拉底和庄子其实都说的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生死?我们如何生活?


这也让我再次想到了我们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大雨滂沱、雷电交加的夏日,我们小镇所在的教室遭遇了雷电袭击,我们目睹一个同学重伤,另一个叫王强的同学因为靠近窗户以及窗户不远处有电线,他生生被雷劈的跃到了墙角,那是我们的自习课,我是班上的班长,我们立即组织了营救,包括一个叫蒋礼嘉的同学立即为这位同学做人工呼吸,但无奈无力回天,那是年幼的12岁左右的我们第一次面对死亡,如此的惨烈、真震撼。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之外,常常让我们去思考这个课题的就是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说到诗人,我们常常提“屈陶李杜苏”,还有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王维。在这六个大诗人里面,李白华丽,杜甫沉重,作为中华文明的双子星座一直熠熠生辉。不过从生命状态来说,我个人非常喜欢陶渊明,喜欢王维,又特别推崇苏轼。陶渊明可能最喜欢思考生死问题的诗人,也可能是对死亡看得最通透的诗人,王维自不必说了,诗佛二字名不虚传,而苏轼呢,我觉得他可能是最懂苦难的意义,最懂“好好活着”的伟大诗人。

或者我们也可以提问:


陶渊明是如何思索生死?

苏东坡是怎样面对苦难?

王维又是怎样看待生活?

为自己写悼词的陶渊明

THREE


陶渊明的确是非常爱探讨生死, 他在生前就为自己写了好几首挽歌词,这里我们先插另外一个僧人的挽歌词看看。

北宋天台山外派僧人智圆禅师甚至直接以《挽歌词》为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佛教则这样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通过“四大”即地、火、水、风四种基础因素组成的,人类本身也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由“四大”创建了世间万物其中包含人类在内都是时刻都在不停地变幻。人们的生存仅仅是“四大”的暂时形式;当人去世,生命彻底终结,也仅仅只是“四大”最终的归宿,因此,活生亦何欢,死亦何愁呢。人们不应该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生老病死的事情,不考虑客观的事实,一味的想要长生不死,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想法。人活一次,最终的去处便是去世,骨灰装于陶器中,埋在松树之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绿色的苔藓、成为芳香的野草,悄然不觉。这大概就是聊胜于无,最后还是归墟梦魇。如果时间的人们都能够知晓佛理,也就不会一味的想要长寿,也自然就不会为了任何事情而发愁了。

当然,智圆禅师非同凡人,这也是他在前人智慧和自身修炼中得到的真谛。那么在古时候,人们面对死亡通常会如何应对呢?

//一是寻仙求道,遍寻长生不老之药,包括咱们伟大的秦始皇,至死不渝想长命,然而其49岁便含恨而去。

//二是多子多福,希望自己传宗接代,家业常青,为世人铭记。

//第三当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及时寻欢作乐、让自己自在快活,这里我们能够套用李白的一句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看看,几千年以来到现在,除了第二种观念有所变化,我们已经在开始担心大家不愿意生小孩的问题了,已经在呼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了,第一种和第三种其实一直都在。

前些日子,唱作人赵英俊去世之前,在他清醒的时候写了一篇长文,他说他死后化作了雨水。

回到刚才那里,我们说到了陶渊明的挽歌词。古代其实很少人为自己写挽歌的,因为不吉利,但陶渊明不在乎这个,他还一口气就写了还几首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说尽了人一生的世事无常和死后的众生百态。


浅浅的记得与浅浅的遗憾

FOUR


在2020年3月我父亲去世的葬礼上,我看到除了至亲的亲人和他几个熟悉的老朋友呈现了巨大的悲伤,其他人都是例行公事的来往,在葬礼结束回去的路上,有的人已经唱起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唱起了《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而且实际上,他们这样并没有做错什么。


那一瞬间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就是陶渊明先生那么言之凿凿所说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像今天我们悼念吴孟达,就像我昨天想起我那高中的同学,就像我想起那个坠亡的朋友,我们都只是浅浅的记得和浅浅的遗憾,我们生活又在自己的轨迹上不停向前。

陶渊明的想法是人活着就应该拥有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就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有悲欢离合,这些情感,是人类精神得失的反应。“死亡”是对所有“我”的肉体和精神的完全幻灭。他看到了天地,山川,草木的永恒,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长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形影神》)他有感于贤愚寿夭, 同归一死,“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结局,死亡是每一个人一生必须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它保持一种态度:有的人则是惶恐不安唯唯诺诺,而有的人则是平静处之泰然自若。陶渊明对待生死能过保持着特别清醒、特别淡定的态度。

再来看他的那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应该时刻有一种觉悟,就是感受世间万物,宇宙的迭代,山川的无常。我们死后,我们其实能够把自己想象成另外的一种形态,可能是一粒沙石,一滴露珠,一草一叶一木一花,仍然都真实存在着,只是回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形式中。如此一来,人们就能够与青山绿水一样,和一草一木一样,看起来默不作声不能动弹,但是和山川一样伫立,和草木一样动情,和星月一样高悬。


陶渊明特别能体现出“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他笔下死后的人,和智圆禅师说的那般,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在茫茫天地里“活着”。


明朝的王稚登也写了一个,也是提到生命形态的转变和寄托,“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重生重死的民族

FIVE


回到我小时候的一个亲身经历。


离开北京很多年的姑姑一家终于回到小镇上探亲了,姑姑一家在新疆做干部,回四川小镇也算是衣锦还乡,按照当地的风俗,远道而归的尊贵家人,是要隆重设宴的。正当我们全家在客厅吃饭时,我们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因为太明显了,我们就抬头看了。然后就是两条非常巨大的菜花蛇,盘旋在小镇瓦房的木梁上,它们相互交缠,十分淡然的静静看着我们正在吃饭的一大家子人,非常的泰然自若,很平静的看向我们,不害怕、不胆怯,异常的镇定,太有气势了,真的是太有气势了,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我依然觉得震撼。然后我就听见姑姑、姑父“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开始对着屋梁上的两条大蛇磕头,嘴里不停唠叨说爸爸妈妈对不起,这么多年都没回来看你,明天就去给你们上坟。在第二天、第三天,每当我心里嘀咕头上的两条大蛇时,我抬头去看,都能看见它们在那里盘缠着往下安静的看着,我竟然一点也不害怕。


成年之后我成为了一名唯物主义者,我对每一个宗教都很敬重,虽然我并没加入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我常常想起我年少时的这个场景,即使只是一种巧合,我也愿意诗意的相信那也许是爷爷奶奶的生命变成了那两条大蛇,他们就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来看看他们阔别家乡多年从未曾到坟上祭奠过的女儿,还有他们从未曾谋面的孙子。他们是不是换了一种生命的形态,以另一种载体在茫茫天地中伴随着我们。


当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此刻我突然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并且,唐代沈佺期的这首《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我们多情又善感的诗人这样来讲这首诗的,它说这首诗是说我们人生终究短暂,因此沉醉在风花雪月或纸醉金迷的时候,你要想到终有一日你会埋在北邙山下的松柏之下,听着松柏的波涛阵阵、苍茫不语。

其实在古代,想葬在被北邙山也是一种关于死的一种向往,有句老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苏杭自不必说,钱塘自古繁华,一度是王朝的经济重心。但是很多人不太明白”北葬”的意思。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古人大家都向往葬在哪里,只不过是因为那里据说风水特别好。

如今的那座山上有吕不韦、汉武帝、西晋司马、南唐陈叔保、南唐李厚竹的坟墓,还有杜甫和颜真卿的墓地。

当然了,这里只是一个题外话,说明了我们古代人对于生命形态转化的重视和向往。

东坡先生用两字点破迷津

SIX

以上,我们说到了陶渊明等人对死亡的看法,他们都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人死之后生命化作了另外一个形态,我们大可不必为死亡而耿耿于怀,而明白了死亡的定义,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可能也更有滋味,所以我们常常说,理解了死亡,就理解了生活,人生的意义似乎也变得明朗起来了。

那么,我们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呢?

我们来看看那些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怎么来讲人生的意义。在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之中的第一章有着这样一句,有“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竞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四句话,旁边有侧批指出:此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这表达的似乎是一种“虚无”的境界,如果再通俗直接一点,曹雪芹直接写出了传遍大街小巷的一句话: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里说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家族兴亡,寄托在男欢女爱,都是虚无的。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演论,来自于北宋大儒张横渠,即张载(1020年—1077年)的《横渠四句》。他的这句话曾经被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叫做“横渠四句”,因为这句话特别简单又震撼,因此久久相传。

这一点似乎在说,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家国大爱,促进社会进步,这个人生的意义似乎一下前进了一大步,高级了一大步。这当然也是我们应该认同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来人来说,我们这个意义似乎又太巨大了,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都不是栋梁之材,我们都是像吴孟达先生饰演的配角那般,卑微又弱小的存在着。

既然这样的话,作为大多数普通人,我们人生的意义又到底在哪里?

关于死亡,关于意义,陶渊明先生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他有一首诗叫做《荣木》,荣木指的是一种花,木槿花。我在想,可能那时候不流行昙花,如果陶渊明先生知道昙花如此短暂,是不是对昙花也有另外的解读。

木槿花,朝开夕落,古人通常理解它的生命只有一天之久,木槿花的生命是如此之短暂,所以陶渊明就在思考,如果把木槿花作为我们的人生的话,我们的人生如此之短暂、脆弱、渺小,它的意义在哪里?

陶渊明曾经在《荣木》的第一章节中写到:“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他说荣木在早上开放的时候,放肆的展示它的多情与光华,它完全不知道这个多情和光华是如此的短暂的,竟然到了晚上就这么凋零了,人生真是梦幻一场啊。


但陶渊明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个,于是他在第二章作了更加清楚明白的表达,他说:“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他说荣木在早上一开始绽放的时候啊,它就长叹了一声,就有一个思索。它思索的是,我知道我到傍晚的时候就会凋落就会离开就会死亡就会消散,那么我拿我这仅有一天的生命来做什么?你看,是不是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扑通扑通”的扑面而来?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于死亡的先知先觉,人反而可以更加轻松明朗的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所以后面陶渊明就给了一个参考答案,那就是“匪道盍依,匪善奚敦”。这个木槿花说, 既然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既然一切都是不能够把握的,那么我就简单明了干脆直接的去追求我认为正确的那些事情,就是“善”和“道”。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终于引到了主题:

人生短暂,我们如此清澈的明了我们终有一死,甚至我们可能明天、明年就会死去, 我们如何要活出自己的意义?

现在,我们不得不说苏东坡了。

苏轼其实早年就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了,就是那一首非常知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陶渊明是用“善”和“德”来为自己的生命提供意义,苏轼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出尘入世来为生命赋予意义。

还有一首是,也是和这首陶渊明的诗有着相似之处,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千百年来被无数人称道, 那么何为“逆旅”?在古文释义解释说是旅店,后来者也有解释为生命是一场倒计时的旅行。我们中文的含义就在于多样化,而苏先生的这一句,似乎两种解释都能给我们无限启发。

逆旅在古文中的基本含义我们通常解释为普通的“旅店”的含义,小时候我看到这个我很不理解,觉得这样未免失去了对宋词的缥缈的美感,然而古人为什么要把车马劳顿之后休憩的一个小客栈称之为逆旅呢?这背后有没有古人更耐人寻味的深意呢?

人生如若一趟有去无回的旅途,当我们在一个个驿站,一个个旅店暂时休憩的时候,我们就暂停了我们的人生旅途,所以我们把小小客栈称之为逆旅,是这样的吗?

李白曾经这样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我们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历史也终究只是一场巨大的轮回。假如天地只不过是万物临时居住的小旅店,那么我们原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来到此处,我们离开之后又准备去往哪里?

我们来自无穷远的光年,我们要走向无穷远的未来,天地只不过是万物暂存的旅店罢了,我们的肉体和意识在这天地间偶然现身或几年或几十年或百年,襜帷暂驻,又要离开这个旅馆,继续自己的旅程,并且幻化成万物之中微乎其微的一缕青丝一粒微尘。在这种层面上进行叙述,苏先生的“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着别样的凄美?

同样的,如果按照今人的第二种解读,把“逆旅”称之为一场生命的倒计时,也未尝不可。一个人无论活得长短,自出生之刻起,你的命数早已定下,人生就是一天短于一天,所以必须珍惜。所以叫“逆旅”,所以马未都很推崇这一句,他说我们的苏东坡先生就是大师,一针见血的洞察了一切。


跟东坡先生学习反脆弱

这里,我们就说到了苏轼先生如何面对苦难了。

我们不少人都知道一部作品,那就是余华的《活着》,余华先生用深刻的笔调记录了福贵苦难而平凡的一生,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就是: 生而为人,为什么而活。余华先生在启发我们探寻苦难下生存的意义。

而千年之前的苏东坡,用他鲜活而绚烂的一生,给了我们这个课题一个不标准但又很具体的答案 :

有时候一首歌能够做到经典永流传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首王菲的歌宛若天籁之音。


一道菜,万古流芳,当今有华人的地方,应该就有“东坡肉”。

一场集会, 西园雅集足以媲美兰亭集会。

我们后世所记得的苏东坡的傲人成就,记得他的东坡肉,记得他的歌曲,记得他的西园雅集。提到苏东坡,我们都会会心一笑,似乎苏东坡带给我们的都是关于快乐。而实际上,纵览苏东坡的一生尤其是他的仕宦之途,按世俗的眼光看,他历经几次生死存亡,似乎没有快乐的资本,他屡遭贬谪、历尽坎坷。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曾前后四次跌入人生低谷:


一是他面对当时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仗义执言,他被遭到罢黜,流放杭州。之后,又继续流放于密州、苏州、徐州等地。

二是陷入距离死亡最近的“乌台诗案”,入狱140多天。

三是他暂居黄州时,真的是饥寒交迫,不得不“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由众人仰慕的官宦大臣化身为勤勤恳恳只为温饱的一介农夫。

四是在宋哲宗即位后,他再遭贬谪。这一次,苏东坡被流放至惠州,后来更是被调度到海南岛——彼时的荒野之地。那里“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大率皆无尔”。特别是每逢秋季,岛上多雨,自广州、福建运送食粮的船只停航,他时常面对吃不饱的生存问题,只能够靠着苍耳维持饱腹,更离谱的是他还研究出了“吃阳光”的进食方式。


多数的人,如像苏东坡那样屡屡遭受不公甚至迫害,大体很难保持平静,更不用说快乐了。即使不凡如大宰相王安石,在其失意的晚年,亦变得抑郁沉顿,常常“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但苏东坡不这样,他任由风雨飘摇 ,终生不改豁达、悲悯、乐观、幽默、旷达的本性,硬是把常人眼中的惨烈和苦难活成了诗。说到王安石,这个当世高人,也是曾经罢免苏东坡的能人,在他晚年生病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苏东坡还曾去探望过他,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需要苏东坡多么的豁达。


苏东坡还曾经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这里,陶渊明和苏东坡在另一个层面有了交集。

苏东坡曾经对陶渊明做出这样的评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这句话能过完善的表现出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态度:随性而为的人生态度以及观点。不仅在仕隐问题上如此,陶渊明对于生死的态度亦是如此。“随性而为”的态度源自于老子与庄子。道本是万物,人应该完全顺应天意。求仕,为饥所驱;又隐,乃是不堪宦情,这一切都是“自然反应”(《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用他独特的方式生活,淡定且平静。这样的生活态度,明显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而苏东坡面对苦难的态度和行动,其实又和他自己的生死观紧密相连的。他们都曾觉得人生太过短暂,人的生命不过是一个时间的沙漏,他们要在短暂的尘世里活出自己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淡泊、看到了美好、看到了乐观、看到了向上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看,苏东坡是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的。

苏东坡是一个完美的人吗?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狂傲,知府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不去,还写诗讽刺人家。

他也并不是一个不怕死的人,在牢狱之中,他十分害怕死亡,几次都觉得自己要死掉了,还在监狱里面和他的儿子说,如得到被斩首的消息,送鱼为示。不料一日他儿子要远行,派另外一个亲戚送餐,亲戚当然不知道他们之间这个约定 ,竟然送来了鱼片给他改善伙食,他吓坏了,这应该是意识里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他还写过一首诗给他最爱的弟弟: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个人是一个十分多情又十分脆弱的人,经常会悼念自己去世的妻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然而正因为这些鲜活的恐惧、卑微和放逐,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作为一个常人、一个普通人,帮助我们去了解关于苦难的意义。所以林语堂曾说了,要是交朋友,他不要李白,不要杜甫,就要苏东坡,因为他知人间冷暖,还重情重义,还热爱生活。


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关于“乐与苦”的断篇文章:“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其中的含义大概为,所谓“乐”与“苦”,不过人们事先的想象罢了,万事终将消灭 ,并终将毫无踪影。为此,他一直崇尚“俭素”之道,奉行“安寝无念,神气自复”的养生之术,过着“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快意生活。

于是他,试问岭南风景美不美,吾心安处是故乡。


于是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于是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认识了生活的苦难和生命的无常,苏东坡逐渐在苦难中积极寻求快乐,享受生活,醉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且所达之处,皆放光芒。他的文学造诣当然不用说了 ,身为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专家,文采肆意、清新脱俗,留下无数等千古名篇,还带出了好几个厉害的弟子。他善书画,尤擅墨竹、怪石等,强调“合于天造,展于人意”,他的书法《寒食帖》更被后人列为“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同时是一名务实的官员,他主政徐州、杭州、惠州时,修筑防洪长堤,疏通运河盐道,作为杭州的老市长,他建设西湖苏堤。行文能满天下,仕途也造福当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常又伟大的苏东坡面对苦难所立下的丰功伟业,尤让后人钦佩又十分的近距离。

这里补充一点苏东坡是如何在平常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曾经有个书法家要送我一副作品,我直接请他给我写了下面这首:

这可是苏东坡先生黄州之贬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在城里喝酒到半夜,回到他那郊外的小房子时,居然敲不开门了,因为书童已经鼾声大作睡得昏天黑地,一般人恐怕就该生气了,但苏先生没事,反而是莞尔一笑,他来到了江边,思索人生,写下了让我们心醉神迷的“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这是就地取材的思索,也是在每一刻的不顺畅中寻找快乐的真谛。

状元大帅哥王维的独居生活

到了这个年纪,我们偶尔会发现,怎么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又少了一人?


我的一个老乡朋友,曾经是福布斯排行榜最年轻的富豪之一,我们有一次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他认为我很像他 ,噢不对,他认为他很像我,因为我比他年纪大。他甚至要去了我的几张照片,我那几张照片直到现在应该还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他很年轻,也很热情,他约我过几日喝茶,我当然也是应允了。但是一周之后,我在新闻头条看到了他投案自首的消息,是的,沿着这个线索你们看看3年前的新闻,或许能对上这个曾经的青年才俊的姓名。我不知道,他如今在里面,会经历怎样的人生思考?对苦难的理解有多深?


好,我们说到了陶渊明的生死,说到了苏东坡的苦难,我们继续来看看另一个诗人,他叫王维。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巨大。

曾经有朋友写了篇文章,说如果能穿越回唐朝,你最想嫁给哪位诗人?答案是什么呢?

必须是又帅、又有才、又有钱、又专一的王维啊!

杜甫称赞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唐代宗曾下令专门为王维出作品集,作有“诗名冠代”之评价。这种声望,当时还是声名一般的杜甫确实是比不上他啊,即便是当朝诗仙李白,也只是和他声名不相上下。后人把王维列到李白杜甫之后,则是好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一、他出身名门:他出身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

二、他长得很帅:出身名门,长的还帅,就这两项就足以俘获那个年代所有少女的心吧。

王维有多帅呢?“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小鲜肉时期的王维应该比今天流行的肖战王一博之类的小鲜肉们更吃香,因为他不但帅,还出身名门,还有才华。

在王维参加第二次的科举考试时,玉真公主改变了他的命运。王维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情商的人,古人尤其讲究“惺惺相惜”,你看杜甫和李龟年是好朋友,王维和李龟年也是好朋友,王维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他遇到一个也懂音律的实权派人物:岐王李范。岐王爱美,也爱才,他向玉真公主大力推荐了王维。

于是,王维就榜上有名了。你看,又帅又有才的人设,打开了王维人生华丽的篇章。

三、他才华横溢:他写诗成了“诗佛”,他画画也是顶级,据说《辋川图》让人一看便心旷神怡心向往之,他精通音律,当能俘获岐王和公主的心。

四、他深情专一:对发妻恩爱不移。关于他的专情,让多情的我们惭愧不已,于是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多说一点了。

王维9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31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和“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古人喜于提及的四大人生乐事不同,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是古人常常提到的三大人生悲剧,而咱们的王维就体验了其中之二悲。王维很年轻的时候就又恢复了单身了,一个年轻、帅气、有才的父亲,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那时该激发多少女性的姨母心,想嫁给王维,想照顾他年幼的女儿,然而,王维,统统都拒绝了呀。

妻子去世以后,王维居然没有再娶,在那个一妻多妾的年代,他一个人生活了30年。苏东坡后半生还有一个小妾守在身旁。而咱们的王维,什么都没有,他只是“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重要的是,他还有很多钱:名门出身的王维品位好,审美好,他大手笔买下当年名胜之地终南山的豪华别墅——辋川别业。那之前是诗人宋之问的故居。

……

从以上介绍来看,王维是当今的霸道总裁酥文都写不出来的这种人设。苏东坡也对王维推崇备至,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音乐的审美顶级、画画的才华顶级,结合了诗意,终使王维成为了中国田园山水诗派最顶级的大师。

话归正题,上面我们最后一点提到了他的辋川别业,话说历史上最著名的别墅就当属王维的这个“辋川别业”了,从这里,王维集中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生活的。

我们甚至也可以说,我们了解王维的生活观,基本就从辋川这里了解可能就够了。

王维在这个地方写下了他著名的作品《辋川集》, 我想很多人都很喜欢他之前的作品《相思》:

说一个插曲,李龟年当年可真是大红人啊,其实这首诗并不是王维送给妻子的,这首诗是写给李龟年的,同样我们还知道杜甫的那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是送给李龟年的。

小时候我最爱的无疑是那首《山居秋暝》,这首诗传递的那种画面和意境,一定让无数人心驰神往,这几乎是王维对于生活热爱最本能的呈现,什么远山辽阔人间烟火,什么权欲之争什么清规戒律,在这里都已经黯然失色。

我们一定还喜欢他那首声震天下的《终南别业》,这首诗成为王维后来别号“诗佛”系列的重要作品:

可是我认为,王维更高级更升华的地方是,他不但热爱生活,也愿意放弃那些为他带来美好生活的依存。他更有深度,更能体现他生活观的,集中体现在了他的《辋川集》。

《辋川集》第一首可不就这么说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这首诗说的什么呢? 我决定在终南山这个我心向往之的这块地方修建我的房子时,我当然知道这个地方是诗人宋之问的故居,宋老先生离开时间也不过三十多年,如今这块地方就已经变成了古木和衰柳了。我这个房子呢,也终究不是我的,几十年之后,就有后来者感慨我曾经在这里存在过了。

《辋川集》的第一首写得这样的现实,写得这样的冷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面著名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你看,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在很多大道理方面是息息相通的,曹雪芹和王维就在这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

延展到《辋川集》后面的第十八首,这里集中体现了王维“放弃”的思想。对,就这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在辋川二十景中的“辛夷坞”里面写的,辋川里面的辛夷花啊,自开自落,无人理睬,自得其乐,它开放时一片妖娆,热情如火;掉落时亦毫无惋惜,悄无声息。它既不自我欣赏,也不顾影自怜,它遵循自给自足的本性,满足于自然法则,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花开花落的观察,认识到人生的“真理”。

王维正因为有了这个认识,认识到自己对这片居所的占有是暂时的,对自己的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所以在终南山,在辋川别业这个地方,他在这里写诗,写出了最顶级的《辋川集》,他在这里画画,画出了最顶级的《辋川图》。

王维理解的人生,就是随遇而安,不会自己放弃,遇到什么情况都是欣然接受,有着乐观的心态,说不定就是“坐看云起时”,你看,多么的轻描淡写,又是多么的坚定有力。

前面说到了,王维也愿意放弃那些为他带来美好生活的依存。他后来做了什么呢 ?

王维所建的别墅在其母亲去世后,他就将此名噪一时的“辋川别业”捐献给了附近的寺庙。王维去世后也把自己葬在了他所钟爱的终南山,王维就这么主动的在活着的时候就放弃了这片土地。

而随着时代的层层递延,当年王维捐献辋川别业的这座寺庙早已不知所踪,连他的墓也无从寻觅。不过据说是王维亲自栽种的一棵银杏树却活到了今天。他曾经还写了一首关于银杏的:“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你看看,这沧海桑田的巨变,王维自己早就预料到了,“空悲昔人有”。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他的许多诗都充满了禅意。有人曾说:“王维诗就风格意蕴称之为佛;以三国鼎立之观,乃占吴国风韵,得地利田园之美;以三才观照则充满人性的超越;以真善美鉴析,则是美的化身。”此论十分确切,也只有真正懂得王维其人、其诗的人,才能够彻底看出这番言论。清人王渔洋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而上文曾提及的其《辛夷鸣》被奉为经典的入禅之作。这种禅意,其实是对生命形态的思考,是对生活本质理解之后的热爱。

下图为据说当年王维手植的千年银杏:

说到这里,就到了我们关于生活的理解,有时我们需要去主动追逐,去积极向上,去要更大的房子,去要更多的薪水,去为孩子争取更好的学校,去争取更大的官职,但生活,有时让我们主动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在天地的无常里看到生死,在生命的苦难中寻求快乐,在生活的追逐中学会放弃。

他们三人,在这点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生如此的丰沛、充盈。

关于放弃,我们继续来看看《世说新语》里面极为著名的一段《雪夜访戴》:

你看,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微之,居住在深山之中,在一个雪夜,他突然睡醒,将窗户打开,命仆人端酒,四处张望,眼前一片白茫茫。于是站起身来轻轻踱步,并且最终念着《招隐诗》。这时突然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因此连夜坐船去往此处。通过一夜的时间赶到这里,到了戴逵的家门口又转身离去。有人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子猷说:“我就是一时兴起,现在兴致已经消失,自然要撤离,不见也罢。”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个“兴”字用的简直是神来之笔,也点名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王子猷一切行动的重要根据。只要乘“兴”与“兴”尽了,见不见戴先生已经不是重点了。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致以及爱好进行形式,不依照生活常规去行事也是常规标准,这是一种十分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

在王家卫所拍摄的《一代宗师》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叶问的武打镜头,而是宫二的那一段独白,让这个电影有了一种反向、震撼的力量:

我在最好的时间碰到你,是我的运气;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

——宫二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叶问

于是,我又想到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这个角度说,陶渊明对生死的理解,苏东坡对于苦难的看法,王维对于生活的状态,他们都完美体现了罗曼罗兰这句话,这三个绽放光芒照耀我们前行的伟大诗人,也是我们心目中不折不扣的英雄。

泰戈尔《流萤集》始终想要表现出的,我们个人不应该去寻找并且试图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个体存在,我们也不应该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生命就是意义,就像山川小溪,如同花草、如同星月,如同四时消长宇宙间的的万事万物,我们只是按照规律繁衍与生生不息。去年泰国很流行的一部耽美剧,歌词写得很有意思:

如何

“万里迢迢江水未曾能把我阻拦,万里澎湃江山只需我转念一闪,万里光阴我归心似箭 ,万里星河命运无我不认输该如何?”

人啊,我们人啊,也终究只是万里星河的极小一部分,我们渺小又依附,依附又独立,我们只是按照规律繁衍与生生不息。

我们活着,就是存在的意义。

意义这种东西,由于可以被赋予,所以因人而异,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这个世界上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事情,有的人觉得毫无意义,另一些人则觉得意义非凡。王羲之就说了:“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的意思就是说啊,人这一辈子,转眼就过了,每个人的爱好和活法都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

而关于生死,关于意义,《兰亭序》也提到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膨殇为妄作”。王羲之给我们说啊,我们要活着,然后要尽力健康持久、快乐充盈的活着。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你会怎么选择?

说到这里,我就想说说,从我不谙世事的十多岁作为少年开始到现在,有三篇文章对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是非常有影响的,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说到了宇宙浩瀚,人之渺小。它让我去领会“天地”。

第二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膨殇为妄作”,它让我去领会“生死”。

第三就是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在西湖大雪三日之后他午夜时分独自去湖心亭赏雪,遇到了同样兴致的两位人士,对饮一番作别而去。它让我去领会“自己”。

这三篇文章连接来就是“见天地 见生死 见自己”,到现在我也能完整的背诵这三篇文章,其实我对古文、古诗理解非常浅薄,但对这三篇文章,我常常在我思维混沌的时候,在脑子里重新闪现他们背诵一遍。

很多年以后,我看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电影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我为这种共鸣而激动不已。我知道我虽然还很肤浅,但毕竟生活曾给过我一些道理,且这些道理我依然铭记在心并在努力行动和实施。

为什么我们常说,听过了人生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两个原因,一是道理听太多了,但没有把任何一个大道理听进去,又或者是虽然听进去一个道理了,但没有把这个道理融入自己的生命的血液里,没有成为自己生命长河的一部分。

我想推荐一个故事给大家看看,《百妖谱》里面的《蜉蝣谱》。

《百妖谱》:世有一蜉蝣,朝生暮死,却最是向往人间。

如果明天是你最后一天的日子,你会做什么?如果过一会的午夜时分,就是你的人生终点,你是放下一切去尽欢,还是平静地等待末日的来临?

而蜉蝣没有这个假如,因为它朝生暮死,它的生命长度也就仅有一天。

有些人生来就是富贵,有些人生来就是穷光蛋。有人出身高贵,有人自降临便是世俗意义上的卑微。有人活着是一种享受,而有人生来便要遭受许多痛苦。我们常说人的命分为“富、贵、贫、贱、好”,有的人出生于皇室,拥有至高的权利和财富、地位,但你看看历史上多少太子十几岁就夭折了?有的人出身贫寒,一生平凡,但也算心满意足的过完了一生,比如你看看那些长寿村的100岁了还笑眯眯的老人。

《百妖谱》蜉蝣篇,大意讲的有一个生而悲惨的狼人,天生跛腿,举家迁移时被抛弃。一个人谋生,却总是被骗,绝望之下想要了却此生。投湖时却砸到了一位姑娘,那位姑娘任性地带着他玩,去帮助孤儿老人,去体验人世冷暖。当天的夜里,她以有让他死得不痛苦的药为交换条件,完成了一场成亲仪式,她让他下一年再来这里找她取药。

之后的狼人年年来到桥边等她,可她再没出现,而他在年复一年中也开始正常地生活。

后来通过桃妖的帮助,他才知晓,她是这湖里的蜉蝣,她的生命也就只有这么一天,当年那句约定只是为了让他活下去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蜉蝣用一天的生命,换取了这个狼人年年岁岁的长久。

蜉蝣的这段故事温暖了很多人,其中更多的是劝慰世人不要把生活看得太悲观,有些时候,挺一挺,难过的事情久过去了,那些不堪而艰难的夜晚,终将随时间而淡化或遗忘。

人终究是有一死啊,只不过分时间早一点还是晚一点而已。趁着我们还年轻,或者即使我们老了但我们尚在人间,我们要不要多看看这个世界,有华灯初上,有胡同喧闹,有星辰大海,也有五味杂陈,有欢喜,有忧愁。

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如蜉蝣,朝生暮死,作为凡夫俗子的一员,我常常在想,我必须健康的存在着啊,因为我的离开和蜡烛的离开没有任何差别,只有我自己才会怜惜我自己的身体。

我常常在想,我如果死了,“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在意我离开的只有那些仅有的亲友故人啊,我们要对陌生人友好,是不是更应该对身边人友好?

而既然我们的生命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我们是不是更积极的行动起来,实现自己心中所想之事呢?

而苦难和死亡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面对生命的艰难时,是不是又更可以如苏东坡那般虽惧怕不倒下,虽跌倒仍豁达?

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有一句台词:


“我希望你能活出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

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我也常常这么在想:

追求一个健康的身体,

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爱着自己喜欢的人,

成就自己,成全他人。

人生的意义确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意义都是我们人为的赋予。

但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期望、可以探索: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让我们像陶渊明那样去理解死亡;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像苏东坡那样去看待苦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我们像王维那样去热爱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