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看到锦囊,知道先生又要发令了。
三将军想,上次火烧博望坡,因为我闯了辕门,所以给我一支末令,锦囊都没有。此番不但辕门不闯,而且已与军师结为师生,这条头令肯定是我的了。
现在见先生拔令在手,张飞昂起了头,等接头令。但只听孔明开口。
诸葛亮:“公侯听令!”
张飞一听,又是孙乾接头令。他不觉微微一笑,感到孔明用兵总是老一套。
别人发令,总是先派武将,后差文官,好的接头令,蹩脚的放在最后。我家老师恰恰相反,接他头令的倒是平常的文人,接他的末令,倒等于是头令。
如此看来,今后可以列张表挂在堂上,这样就不需要发令了,只要按照表上顺序,自动排队取令便了。
他哪里知道,孔明的用兵,表面看来似乎雷同,实则内中变化万千。
现在,孙乾听到军师呼唤,从旁闪出——他不象第一次那么紧张了,相反感到孔明发的令箭确实奥妙无穷!所以,把手一拱,回答说:“军师,下官在!”
诸葛亮:“亮付尔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兵一千……”
孙乾一听,上次发令时,刘备全部家当不满一千兵,如今一支令箭就给一千。其实,孔明的用兵,对于人数的多少倒在于其次的。他善于量体裁衣、看菜吃饭的。现在既然有了一万人马,那末,头令就给你一千。
只听孔明继续讲道:“在新野城内鸣锣传令,晓喻众子民:敌军即将杀到,皇叔欲将尔等迁往樊城。若有至亲好友者,也可不去樊城,而自去投亲靠友。总之,必须立即撤离新野,不得延缓、逗留。”
孙乾接令,拿了锦囊,看过之后,带领一千兵了,到四城关敲锣传令。
这里,把每条令箭的具体任务都交代清楚,实际上孔明的发令是连续紧凑,一点不啰嗦的。
军师再拔将令在手,拿起一封锦囊:“显和听令!”
张飞想,不出我所料,头令孙乾,二令简雍。三将军对两位糜大夫看看,你们准备接第三令吧!
简雍走到孔明虎案前,把手一拱:“军师,下官简雍在!”
诸葛亮:“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兵五百,到樊城之中,安排新野迁去之子民的住宅。同时,劝说樊城百姓,好好收留他们。”
简雍:“下官遵命!”
简雍接令,拿了锦囊,带兵五百,到樊城城内,按现在的说法,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明都是皇叔的百姓,要是军师叫你们迁往新野,他们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这样一来,事情要好办得多!新野的百姓,除少数去投亲之外,绝大多数都搬到了樊城。
孔明再拔将令,又取锦囊:“二位糜大夫听令!”
张飞差点扬声大笑,全部被我估计到!因此,三将军一点也不心急了,只等接末令。因为他想,我是最好的大将,应该压台。
两位糜先生到孔明虎案前,把手一拱:“军师,下官等在!”
诸葛亮:“二位糜大夫,亮付你们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兵五百,保护二位主母、一位小主迁往樊城衙门之中。不得有误。”
因为糜竺、糜芳是糜夫人的哥哥,这条将令交与他们,最为适宜。
两位糜先生接过令箭,拿了锦囊,按军师命令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