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认为:“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 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 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近两个月的教学,始终在思考这三个问题:师范生培养可以做哪些变革?大学的课堂可以有哪些样态?大学教师应该做哪些有意义的研究?
目前看来,二师行知实验班的培养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但仍然存在体育课、艺术课、实验课仍然严重不足的问题,大量的时间都是用来学书本上的知识。岂不知,很多知识等学生毕业时,早已过时。比如,课程标准。
大学的课堂绝大部分还是一讲到底。一次我向一位资深教授汇报,我说我上课不允许任何学生玩手机,所有人必须认真听讲时,他大吃一惊,然后好心劝我:“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他们想干嘛就干嘛,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可以。你这么严,小心期末某些学生给你差评……”我还没说自己平常上课,会用各种激励、各种评价、各种互动,资深教授若知,会不会笑我太另类?
这段时间也阅读了不少高校教授研究基础教育的文章。说实话,本人理论功底差,常常读不懂,读不透。我在想:如果一线教师读起来觉得艰深,这些研究成果该如何推广?为什么写论文总要不断阐释概念呢?为什么就不能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呢?
李希贵校长有句话对我影响巨大: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的确,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凡夫俗子。但面对问题,面对现象,我们可否有自己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信念追求,然后尽自己的力量,把现实改变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