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四上第二单元第7课,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知道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配合,完成了食物的初步消化。本节课以课堂提问作为反思主题。
一.聚焦
1.教师: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了6课的内容了,我们一起认识了食物、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出示课题) 提问: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对本课知识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回答:想知道食物是怎样变化的?变成了什么?……
2.反思:学生很积极,提问了一大堆问题,大部分孩子的提问思路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口腔中牙齿,舌头和分泌的唾液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观察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因为老师没有提示消化概念,学生提问未涉及该重点。
3.改进:此环节是教学设计不合理,应先呈现消化器官与食物的关系,再让孩子提问,可引导孩子聚焦重点——口腔与消化。
二.探索
1.活动一:观察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分发馒头,并告知学生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咀嚼次数不同的情况下的变化,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2.反思与改进:此环节中只让孩子吃馒头并记录,漏掉了食物咀嚼后,可帮助消化的意识,其实可以在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咀嚼或少次咀嚼,吃馒头会有什么感觉?引出细嚼慢咽,保护消化食道的提醒;在此环节,由于准备不充分,忘记提醒学生带小镜子了,所以学生需要观察牙齿、舌头与唾液互相配合的时候,只能自我感知或同桌互看,对实验观察与发现有一些影响。
回顾本节课,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提问很随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评价语缺乏。看了一堂语文名师何捷老师的讲座,他对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做出了指导,他说到:课堂提问其实就是课堂设计,一个个问题串成了教学的主要环节,会提问的老师,教学一定经过精心备课,学会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
何捷老师对课堂有效提问提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建议: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减少问题数量。
这条因循的原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不要问太多,要尽量设计出“大问题”。有时候只需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足矣,能带出其他各个问题,并影响或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例如本课中,我们可以提:关于食物与消化、消化器官的关系,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第二建议:改变提问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容量。
改变角度去提问,让提问与回答,成为“百变魔方”。当教师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提问,就会发现学生也因为思考的角度改变,思考的容量、难度、乐趣等都随之增加。例如本节课我引导了学生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来说哪些问题最重要,哪些次要,哪些不重要………而不是一个一个去解决学生在开课时提出的所有问题,为了不让学生们失望,我把所有问题都记录了下来,课堂上有种被学生问题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们可以按照重要程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判断重要程度时,也是加深了对知识的梳理。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等富有逻辑的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链,层层递进,培养学生能力!这需要我更加细致地研读教材和教参,更加认真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