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第1次阅读应该是在2020年5、6月,这是我20年书单里的第19本书,临近年末这书又被我重新翻了出来。不同的是第1次阅读带给我的收获感是非常足的,甚至让我觉得这书我一度因信息量太大而难以消化。现在我再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觉得他的知识点没有那么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前半本,而后半本书的知识点基本无感。巧的是20年11月我读了另外一本也是PERSON集团的经典书籍《批判性思维》,这本书让我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更为丰富了。
其实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两本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学会提问》更倾向于是学会提出关键问题,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解答问题来加深思考的深度跟精准度,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则是告诉你如何评估论证结构是否合理,通过分析和结构逻辑推演过程当中的逻辑问题来评估是否存在思考的漏洞,从而获得缜密的思维。
这篇文章的聚焦点还是在《学会提问》,所以回归本书,本书一共是12个章节,每个章节差不多都是在15页到30页,全书围绕着10个关键问题去展开描述,其中“证据的效力如何”用了两个章节去讲述,合计篇幅是最长的。
首先是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作者把批判性思维定义成了三个方面: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②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其实从这个定义上就也可以看出来作者所认为的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关键问题的提问和解答而展开的。
批判性思维也非常强势和弱势。弱视的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①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②抵制和驳倒与你意见相左的观点和论述。而强势的则是利用批判性思维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无论是强势还是弱势的批判性思维,它的主要作用分为两个,①捍卫自己的观点,②修正和评价自己的初始观点。
其次,是论题、理由和结论。
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所谓的描述性问题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准与否提出问题,表现形式是“是”“不是”?而规定性问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表现形式常常为对错好坏,该与不该。
识别出来的论题后就要去看结论,结论是一种看法。但是这种看法是由一个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它源于分理分析推理是逐步推断出来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没有推理过程的观点。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说,结论的确定,他必然会有一个推演的过程。而这个推演的过程就是理由。所谓的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只有当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才有可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第三,除了作者呈现出来的,还有一些作者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这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用来证明其推理论证过程的,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就称之为假设。假设也分为也有分类,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指。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这种价值观假设是会随着情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价值性价值观假设可以通过调查作者的背景,寻找作者所在时代的社会辩论,甚至用反串的方法去寻找。
另一种是描述性假设它是关于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怎样的一种看法。描述性假设则可以通过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紧密程度寻找支持理由的看法,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对问题进一步学习等方式来挖掘。
之后的6个问题,读下来其实给我的收获感是比较少的,其中包括是数据,是不是对推理的过程有没有bug,证据的效力情况如何,有没有遗漏重要的信息等等,但其实在我的观点里边会认为之前的问题更基础。其实不可否认,这本书所列出来的这10个问题是一份非常好的问题指引清单,能够根据他所提出来的问题是过滤一篇论述性的文章的结构要点以及评估是否合理,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要获得批判性思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基础的、最开始要去做的就是去找问题结论理由。但是往往由于整个论述的过程非常复杂,层次也多,所以在着手开始分析时,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也是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听上去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词,很多人也都很希望去获得批判性思维,而又不愿意去花时间花精力去练习这项技能,即便是从最基础的——分析这段话到底说的是什么。这段论述的结构是什么?--开始,因为太难下手了!
不可否认,在读了《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维》之后,让我对批判性思维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首先是定义的澄清。原先就会觉得这个词是非常高级的一个词,我甚至于没有办法去用去解释它是什么,不明觉厉的既视感,但现在读了这两本书,我会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基于思考的思考。也就是,对已经形成的思考进行再思考的过程。基于定义的澄清,批判性思维生效的舞台必然是基于原来的思考,这也是上来第一步先找到论题、结论和理由的原因。其次才是评估其合理性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