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有个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只见她边哭边拿手指指着另一个小朋友说:***咬我。她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这时其他小朋友也跑来告诉我**打人,还抢积木。但是,**小朋友却若无其事,正在玩刚抢来的积木。
分析:**小朋友聪明伶俐,长相可爱,但是她为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她就打,就咬,吓的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该幼儿在家里她要什么,家长总是事事依着她,使她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
对于这种小班幼儿咬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缺少语言表达的能力。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对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没法和他人确立有效的沟通,于是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感情。 2.自卫的本能。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可能是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凌,他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3.生自我意识的建立2.5-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就成了“打”。 4.希望获得关注。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来引起注意。 5.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有些孩子会通过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经这样做,家长满足了他,他就会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有些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正确地表达“要”,于是就打人。
当发生孩子咬人或被咬事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老师遇到这种情况都应当严厉制止。因为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具有侵犯他人的严重后果。不利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成人应当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孩子的不正确行为都和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孩子不懂事犯了错,如果没有被告之是错误的,及时改正,到外面就有可能复制这种错误的行为,所以每位成人,特别是父母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给予儿童一个模仿的好榜样。 3.为了分析咬人产生的原因,可以和幼儿谈话,从具体情景中分析产生的因素,如处在小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时突然咬人,往往是幼儿拿不到玩具,与别人争夺的缘故,被抢的幼儿咬人常常是为了防御别人争抢。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教师应该在教室内放入与幼儿人数等量的玩具,防止幼儿产生纠纷,但对较大年龄的幼儿应当讲一些道理,并要了解幼儿咬人的问题所在。 4.帮助幼儿建立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父母和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向幼儿教授一些具体方法,如用轮流的方法,帮助幼儿慢慢把话讲清楚,也可以在发生冲突时注意提醒帮助他逐步减少咬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最后,当此类事件发生后,要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时与双方家长取得联系,特别要取得被咬幼儿家长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