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 2023-01-24开始看第1个番茄钟1-30/255,之前在图书馆闲看了chap5-chap6并做了笔记(111-169),本来全书计划8个,因为读了近60页,估计共6个就OK了。
- 2023-02-19全书读完,用时6个。
- 作者采铜,副标题是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你不必是最聪明或最优秀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潜在生态位,你也能生活得很好,拥有一个很棒的人生。
内容
序言
- 精是精益求精,进是开拓进取
chap1、优化专注力(我们为何越来越无法聚焦) 1/255
注意的机制(线性思维与“单焦点机制”)
- 对人类来说,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哪怕说一句话也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来。
- 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这既是你可以把控的能力,又是极有限的资源。
什么是专注(让注意焦点跟着事情走)
- 分心来自外部,叫自下而上(buttom-up)
- 分心来自内部,叫自上而下(top-down)
更专注的方法(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
- 3个方面着眼:
- 你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 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你内在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 诺兰:我很重视什么也不做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努力想清楚现在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很忙的时候
- 游思(mind wandering):自动产生的、纷乱的念头
向下聚焦(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 注意力过滤
- 美剧学英语的话:
- 1、关闭视频中的字幕,无字幕观看(这时要处理:字幕、画面、声音三种,一般会把声音给优先级低了)
- 2、把视频窗口最小化,不看画面,只听声音
- 往下走一层去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精彩提炼
- 把有限的认识资源全部集中在当下聚焦的事物上,进而可以更高质量地学习、思考和行动。
- 专注就是让你的注意焦点跟着你的事情走
- 注意是一种选择,一个人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己的专注力
- 提升专注力的两个方法:
- 一是要对不同事情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判断
- 二是要创造或选择一个相对简单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源自外界的干扰和打断
- 朴素的生活环境,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及稳定的生活节奏,能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把注意力锁定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因此要学会调整注意的焦点,用层次来思考,学会向下聚焦。
chap2、调整认知负荷(为何工作令我精疲力竭) 25/255
理解“认知负荷”(大脑“负重”如何形成)
- 就是超过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比如一般人无法心算
123*234
这种
工作中的认知负荷挑战(提高技能储备才能应付自如)
- 外在因素增加了认知负荷,也有很多时候,认知负荷过多则源自于个体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 “临时学”也是重要的
- 日积月累的学习或者从教科书和经典著作入手,系统性地钻研一个领域
调整认知负荷(两种方法拆解并行认知活动)
- 扫雷读书法:不影响全文理解,少部分雷可以继续读下去,遇到大部分雷,就需要查词典、查资料、网络搜索,把不懂的一个一个完全搞透,最好不要有遗漏。
- 作者举例:并没有真正弄懂景泰蓝(是个铜),进而引申到我们通常只是在泛读,没有精读。
- 中间转换创作法:方文山创作歌词的方法(先写一篇描绘场景和气氛的散文,然后再转化为歌词)
- 只有足够通俗的语言才能引发行动,而只有行动才能帮助到一个人或一群人。
精彩提炼 P47
- 认知负荷=大脑的“负重”
- 认知负荷过高有许多危害,“上班族”每天精疲力竭就与此有关
- 认知负荷过高的原因:一是选择性注意的资源限制;二是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
- 认知负荷一旦超出你能应付的范围,犯错的概率就会增加
- “信息暂存”和“逻辑思考”都能显著占用工作记忆资源
- 工作中的认知负荷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前者可以是语言模糊指令,后者可以是个体知识和技能不足
- 职场人通常抱有“临时学”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优缺点都很明显
- 调整认知负荷的核心思路是把原本并行的认知活动拆解,变为分步活动,包括两种方法:一是扫雷读书法,二是中间转换创作法
chap3、解锁内在动机(为何人总觉得拥有太少,想要太多) 49/255
什么是内在动机(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
- 外在动机适合推动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行动
- 内在动机会不让人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发生时,我们会更多地去反思失败,思考从失败中能获得什么经验,从失败中能学到什么东西。
形成内在动机的条件(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
- 自主的需要
- 人希望做一件事时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掌控,自己做决定
- 胜任的需要
- 人做一件事时希望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做好的
- 归属的需要
- 人想到感觉到和其他人保持着联结,并受到支持,毕竟没有人喜欢孤家寡人、形单影只
- 评价不公正和惩罚失败会对人的打击特别大。
- 满足胜任感需要的最好方法是做自己擅长的事。
- 建立社会联结
唤回内在动机(渴望、热爱与好奇心是召唤源)
- 斯纳金箱属性,占用了你大量稀缺资源时间和金钱,去达成虚拟世界的资产或成就。
- 真正的学习者其实就是不断地被冲击、被惊呆的人
- 自己在HW的2012实验室UCD中心的老师,董建明博士,2010年末博士毕业后加入的。
-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我还想challenge你一下。
- 思辨
精彩提炼 P78
- 什么是"内在动机"?你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外界的要求
- 外部奖励引发的是外部动机
-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无对错高下之分,只是驱动人前进的模式和机理不同
- 什么事情适合用什么样的动机来激励,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如果人做某件事能同时满足自主(autonomy)的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和归属(relatedness)的需要,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孕育出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
-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动物研究的结果推演到人的身上,认为人跟动物一样,只要操纵奖励和惩罚这两个因素就能控制人的行为
- 为何我们经常会感到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错了
- 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断被震惊的过程
- 浮于表面的学习和思考远远不如深入地挖掘来得有趣
chap4、理解和习得智慧(如何成为生活的智者) 79/255
导师的影响力(知识传递与人格塑造)
- 感谢自己初中语文老师陈幼荣
- 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下面4个维度:
- 理智的谦逊
- 广阔的多元视角
- 理解不确定性
-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理智的谦逊(从“满”的心态到“空”的心态)
- 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凡事不会轻易地下定论,即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也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想法,在必要的时候更新和改换自己的观点。
- 为什么我是无知的
- 1、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知道”而不是“理解”
- 2、在单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不能让我们免于无知
- 3、科学上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基本上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
理解分为5个层次:
- 前结构: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或者完全搞错了
- 单点结构:只了解该事物的一个方面,通常是最浅的一面
- 多点结构:了解了这一事物内部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统合起来
- 关联结构:基于对这一事物各方面的了解,在更深的层面上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 拓展抽象结构: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可能与一个更大的背景相关联
-
一个人保有一种“空”的心态,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下面的几种特征:
- 1、他不太喜欢跟人争辩
- 2、他乐于也善于提问
- 3、对不太确定的事物,让结论悬置
- 也就是说,其实没那么多对错,lionel
广阔的多元视角(改变底层叙事)
- 不是找对了人,而是她用这种欣赏和认可,把对方变成了对的人。
理解不确定性(从黑箱到白箱)
- 随机性的奖励
- 你能不能在看似随机的地方挖掘出某些规律使它变得不随机呢?能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某种确定性呢?
- 四象限
- 你觉得靠运气,别人也觉得靠运气
- 你觉得靠运气,别人不觉得靠运气
- 你不觉得靠运气,别人觉得靠运气
- 你不觉得靠运气,别人也不觉得靠运气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 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
- 妥协是一种智慧
精彩提炼
- “智慧”是可以习得的,前提是我们得了解它的内涵
- 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四个维度:理智的谦逊、广阔的多元视角、理解不确定性、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 越有富有智慧的人,越是怀抱着一种“空”的心态,去跟别人打交道,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过着自己的生活
- 用固定视角去看待事物,会让我们看问题越来越狭隘
- 从两方面可获得多元视角:一是学习其他跨学科知识,二是改变底层叙事
- 不寻常的机会藏在知识体系、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多种才能的共同作用结果中
- 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总是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 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
chap5、搭建知识的体系 111/255
树形结构与网状结构
- 生物学分类就是树形结构,划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层级
- 以网状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
学问的阶段
- 分门别类的知识更容易学习,但如果你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横向扩展,这样会从树形变成网状。
- 钱穆的文章《学问之入与出》,学问的进路有4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专门之学”,专治一门(专读一书、一人、一家、一派、只求从一门去求了解)
- 第二个阶段:“博通”,从原来那个专的领域转入到另一个领域去钻研(推扩至别一书、别一人,别一家派,亦如专门下功夫)
- 第三个阶段:仍然是“专门”,这时候的专门,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里有自己要研究的一大核心课题)
- 第四个阶段:“成家而化”(既专门、又博通,循此渐进,可入化境,将其所学皆在他一家中化了)
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 搭建知识体系问3个问题:
- 1)我拥有的知识够吗?
- 2)他人的需要是什么?
- 3)“摸石头”的本事能否胜人一筹
- 成为自己的教练,使我们的学习“结构化”
- 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步骤:
- 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精彩提炼
- 以网状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
- 一个的远距联想能力是其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 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跨越,必须有长期的积累,经由量变到质变
- 一个人在精进的历程中,必须秉承长期主义
- 商业社会中,普通人的职业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因此更需要网状知识体系才能胜任
- 职场新人迷茫很正常,应该改变叙事体系,去适应变化的工作
- 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我拥有的知识够吗?二是他人的需要是什么?三是“摸石头”的本事能否胜人一筹
- 成为自己的教练,使我们的学习“结构化”
- 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步骤: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chap6、学习的科学法则(139/255)
分散学习
- 集中一大块时间去学习,可持续性差,1个月后再测,会忘得差不多了。
- 由于间隔的存在,意味着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这个过程中会让你主观上感觉更难、更费力
- 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
- 作者赞同的是用碎片时间去学习整块内容。
穿插学习
- 在总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的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在长期看效果更好
生成式练习
- 生成式练习:指的是需要学习者自行构造内容的练习,比如填空、造句、问答、写作,与之对应的是再认式练习(选择题、判断题)
对比学习
广度优先搜索
- 建议:
- 1)、看一本书,先看目录
- 2)、自学某一领域,看专业教科书难,就先看一些通俗易懂的材料
- 3)、不要钻牛角尖。对某一块知识长驱直入,学到一定深度以后肯定会遇到障碍,采用迂回战术,跳出来看邻近的主题,或者看看这个领域整体的样貌是怎样的。
模拟练习
- 传统的学习方式,强调循序渐进,先把地基打牢,把基本知识学扎实后,再一步步往走
- 模拟练习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 模拟练习不能替代传统的知识学习。
精彩提炼
- 分散式学习法-“碎片时间+整块内容”,是忙碌“上班族”的希望之门
- 穿插式学习法-在总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的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在长期来看效果更好
- 生成式学习法-需要学习者自行构造内容的练习
- 对比式学习法--使用配对式的材料,通过比较材料间的异同来学习
- 广度优先搜索的三个优点:一是利于学习者找到自己喜欢的分支,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三是遇到挑战,可能会去别的分支找到灵感,触类旁通
- 根据广度优先搜索原则提出的三个学习建议:一是看书先看目录;二是建议先看通俗易懂的入门材料;三是不要钻牛角尖
- 模拟练习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可以看作是适应现实挑战的必要准备
chap7、高效行动的技巧(如何克服令你焦虑的拖延症)(171/255)
先进先出(成为执行力强的“队列型工作者”)
- 简单的说,就是事一件一件做,不留余力地去完成,如果旧的任务没有完成,也别想去做新的。
原子化(优化事件流程,降低做事门槛)
- 炒菜之前,可以先把土豆放在微波炉里微会儿,然后再油炒。
-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它正确的原子化步骤。
- 降低做事的门槛
批量化(解决琐碎、同质任务的必备法则)
- 两种具体做法:
- 1、把琐碎的任务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集中处理掉
- 比如一个礼拜洗一次衣服,整理一次家务
- 2、在即将着手一个大任务时,先集中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 1、把琐碎的任务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集中处理掉
快速两分(把握行动大方向,知道什么不必做)
- 哪些快速两分的问题
- 1、在选择此刻做什么事时,问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是长半衰期的吗?”
- 2、在选择当下接收什么信息时,问自己:“这些真的跟我有关吗?”
- 3、当我处于愤怒时,问自己:“我这样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
- 4、当我向别人提建议时,问自己:“这个建议是否是可执行的?”
- 5、当我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时,提醒自己和对方:“争执有助于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吗?”
- 愤怒并不会让事情变好
- 如果一个建议没有可执行性,那么它就是一种说教,不会带来任何效果。【不要说多喝热水,要说喝平时3倍量的热水】
生态位法则(“反内卷”的最好策略)
- 生态位(Niches),就是在局部的小环境里,与环境的适合度fitness更高的物种更有可能繁衍和壮大下去,而不是更宏观的大环境,这个小环境就是生态位。
- 在共生的思路下,利他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我
- 其实就是在大环境中,找小机会,lionel
精彩提炼
- 先进先出原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行动原则。“拖延症患者”也是“栈型工作者”,而执行力强的人则往往是先进先出的“队列型工作者”
- 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是,给人划定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注时间段,这就是对时间的原子化使用
- 原子化的好处:一是优化事件实施的流程,以起到提高效率、增进产出、提升质量的效果;二是降低做事门槛
- 批量化处理只适合简单、具有同质性的认知活动
- 原子化法讲求操作的细分,批量化法讲求操作的合并,但并不矛盾
- 所谓高效行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知道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 快速两分法有助于我们在行动的大方向上判断对,也就是说保持较高的准确度
-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是“反内卷”的最好策略
- 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以掌握新技能,是他能否适应新环境的关键
- 一个人越是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和更替敏感,越是主动地了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技能,他就越可能找到高价值的“潜在生态位”,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态位。
- 要与他人“共生”,意味着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他人的痛点和需求更加敏感。
chap8、增强思考力的工具(六大心法助力未来)(203/255)
溯因推理法(不止步于显而易见的解释)
- 两个认知陷阱
- 第一、混淆事实和推理
- 第二、把最容易想到的解释当作唯一可能的解释
- 不要止步于显而易见的解释,而是要拓展想象力,尽可能发掘出更多的解释,并把这一过程一直延续下去。
穷举法(一条“笨拙”的捷径)
- When in doubt,use brute force。拿不准,用穷举--汤普森
间隔法(给思考和想象留有余裕)
- 《理解漫画》
- 漫画的标志特征是有一个个“格子”,故事不仅体现在格子内所画出来的东西上,也体现在格子与格子之间的空白间隙处。
- 如果你在听对方讲话,那么你要懂得在对方给出的间隙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做出回应,同理,高明的演讲者会在演讲中创造较长时间的停顿。
心灵时旅法(创造者的精神源泉)
- 欣赏古代文物或古代诗词(自己要有代入感)
- 对于未来的话,你可以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
- 1、你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未来?
- 2、如果你要接受这样的未来,今天的你可以为此做什么准备?
潜义法(如何颠覆常规认知)
- 有些词有显性意义和潜性意义
理想化法(迈向目标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 斯科特.亚当斯,转行学习漫画的过程
精彩提炼
- 创造间隔,就是创造有空隙的、有孔洞的、让思想可以自由流通的结构。
- 挖掘一件事情的潜行意义,并把它显性化、创造性的使用,我称为 “潜义法”
- 理念的目标恰恰是不可量化的,而若目标无法量化,那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抵达,你只是在路上,不断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 一个人的精进之路,可以开始于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然后迈出朝向这个目标的现行可行的第一步。
- 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那么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最后
- chap5-6之前读完,写过摘要笔记,这次读的时候,先跳过,最后再来复习一遍。
- 可能我是计算机背景的人,看作者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作者受计算机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