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10年,原央视制片人王利芬创办的优米就已经尝试过“知识付费”的甜头。
2010年,优米网引入“巴菲特慈善午餐”拍卖模式,在国内举办“名人时间拍卖”,当时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三小时拍出189万元,并将全部善款捐给“幸福工程”。
可惜的是:当时在国内还没有“知识付费”这一概念。
直到2012年12月21日,同属于央视的罗振宇开始打出了“爱智求真”的口号打造“音视频读书分享”栏目《罗辑思维》,知识付费终于在罗振宇的“反复科普推销”之下渐露曙光。
罗振宇藉由《罗辑思维》多平台沉淀的大量用户开始尝试运营付费“互联网知识社群”。
就在这一时间阶段一款付费制“经验”交流产品“靠我”于2014年10月诞生;用户以语音图文或是电话的方式,付费向行业大V咨询问题。
只是遗憾的是“靠我”看到了知识付费的来临,却没能等来知识付费的爆发,最终成了知识经济里的炮灰。
与之相反的是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创立于2015年3月,同样围绕知识经济的“在行”,在2016年5月15日,历经模式重组后上线的线上问答平台“分答”,上线43天估值超1亿美金短时间内成功引爆社交网络,并于11月拿到了腾讯投资,挺过了知识经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但是火遍朋友圈的分答却在8月10日突然暂停服务,遭到腾讯封杀;直到9月27日返场之后的分答,却因为没有了明星八卦和隐秘情事而被用户抛弃。
而在这一阶段知识付费领域“鼻祖”级的人物——罗振宇,却是一路高歌。
不仅在分答最火的时候,和王思聪、姬十三一起代言,组成了“分答TFman”;还在分答缺席的49天中练就了“火眼金睛”发掘了李翔这个被马云开过光的人物:
《李翔商业内参》2016年6月17日正式推广上线,截止6月18日下午4点,《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数突破2万,订阅额超过400万。
大概一个李翔还不够“得到”完成飞升,于是罗振宇就很有可能和徐小平组局“捧杀”了papi酱;2200万的贴片广告,相信大家依旧记忆犹新。
只是没想到刚用“新媒体史上第一拍”把papi酱捧上云端之后,罗辑思维就出幺蛾子了。
7月23日,罗辑思维CEO李天田,江湖人称“脱不花”说:
“我跟罗胖商量,投资这件事儿要画句号了,再也不能做了。不是我们投得不好,我们投的都是很好的公司,但就是因为他们太好,投资上我们可能要赚很多钱,我们就容易受到诱惑。所以,这是我们的耻辱,为什么?说明你没有把精力放在你最该干的事情上。”
罗振宇捧红了“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之后,知乎也终于嗅到了商业化的“血腥”,推出了知乎live平台;接着喜马拉雅也联合马东、吴晓波、华少、龚琳娜、梁冬等850位知识网红、2000多节知识课程打造知识版的双11——123知识狂欢节,最终24小时卖出5088万,持平09年首届“双十一”销售额。
而后一直被人称之为慢公司的豆瓣也坐不住了,和北岛一起在诗歌中“醒来”;就在17年3月15日,豆瓣通过官方微博宣布,旗下的内容付费项目“豆瓣时间”5天销售额过百万,付费订阅用户过万。
豆瓣都按耐不住了,一直在“作死”的微信肯定也是急红了眼;马化腾2月14日通过在keso朋友圈的文章评论“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啊”第一次展示了“狼子野心”。
但这都过了1个半月,小程序的增强版和微信指数都来了,可就是不见微信付费的影子。
不过小程序接入公众号或许是“公众号付费”的某种信号,也说不定?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里程碑事件:
一个是罗辑思维旗下付费阅读产品得到App 2017年2月21日公布相关数据,据罗辑思维CEO脱不花(李天田)称:
目前得到App总用户529万,日活42万,订阅总份数130万,总人数超79万。
另一个就是罗辑思维在3月8日妇女节突然宣布Allin知识付费,从此不搞“罗辑思维”视屏节目了:
《罗辑思维》将全面改版,形式由视频变为音频,音频时长为 8 分钟以内,频次从一周一期改为一天一期(周一到周五);未来所有的节目内容只在得到 app 上线,而且只对得到 app 的付费用户免费开放。
当然,在被多数自媒体人默认知识付费“四国集团”的分答、得到、知乎live以及喜马拉雅之外,还有不少“散兵游勇”。
专注于读书的十点文化,微信粉丝1300万,推出的付费课程,价格在69-99元之间。其中一款心理课程卖到高达七万份。2017年完成了6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亿元。
而更加文艺范的新媒体新世相,一份129元/月的阅读产品,在90分钟内3000份服务全部售罄,此后连续三个月分别推出的1万份服务也抢购一空。
界面旗下孵化的一个上线时间不到5个月的创新项目——摩尔金融,甚至促生过单篇文章收益20万的“神话”。
而且科技自媒体36氪的“开氪”和钛媒体的“钛媒体Pro”也选择了进入这一领域。
当然在这些“散兵游勇”之外,也有不少个人或者企业进入了“付费社群”的模式。
不管是樊登读书会,还是简书大学堂;知识付费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人格自媒体”、每一个“粉丝集群”都能变现的“天赋才情”。
不过不管这些“散兵游勇”如何“急切贪婪”,在台面上似乎始终只有分答、得到、知乎和喜马拉雅四国大战。
虽然现在分答只是通过“小讲”平台通过猜猜和个人成长两个领域试水,但不难看出分答其实就是带有社交色彩的咨询行业O2O;低额高频的实用知识培训。
秉承罗胖要做知识“二道贩子”的一贯思路,这里更多出现的是对知识的筛选和提炼,除了每本书的语音精读,得到专栏的21个精品课程也可以快速帮用户掌握某一专业知识。
作为课程,它们的特点是有较为成熟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就像是“疯狂英语李阳:十秒钟学会说英语”;作为节目,会专门突出主讲者的个人IP、打造“知识网红”。
继承了知乎一贯的调性、内容相对专业系统,有些具备可操作可实施的特性;相比于得到专栏知乎live的体系较弱,更多偏向于更加基础的“能力科普”,相比于喜马拉雅,娱乐性又较弱。
从内容形式上说,四者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都是正对用户的兴趣认知来帮用户完成“认知升级”,不管是偏向于分答的专家、得到的大咖、支付的专业还是喜马拉雅的人格自媒体。
在这里喜马拉雅可谓是娱乐化、增强版的得到,得到有的专业性内容,喜马拉雅也可以有,不管是马东的“好好说话”还是最强大脑的“180天,养成最强大脑”,专业性都不弱于得到。
但是得到相比于喜马拉雅更加克制,每个大咖无疑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人物;这一点喜马拉雅做不到;但童养但同样得到也无法变成下一个喜马拉雅。
对于分答和知乎live来说,改版之后的分答(小讲上线),之前就已经有过“分答小讲”就是分答版“知乎Live”的言论,且不论分答时候在810事件之后摄入了过多的腾讯基因;分答小讲确实像极了领域性更分明的知乎live。
按理来说这四者更严格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以得到为首的“百家讲坛”;
另一类是以知乎为首的“技能培训”。
虽然从内容完成度上说,两者都属于“付费公开课”;但是百家讲坛会相对克制,对人格IP和内容深度、系统化会有更高的要求;而“技能培训”就比较大众化,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成为“社群导师”,不过它也同样对于内容的实用性和完成度会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就在散兵游勇、四国大战之外,还有三大平台对内容付费虎视眈眈:
先不说腾讯拿捏着“微信付费”一直引而不发,赞赏功能渐趋成熟;
百度在“内容分发”上已经心急如焚,亟需重新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阿里不做社交后似乎又发现了新的整地,用泛娱乐跻身内容领域;
那么对于BAT以及第一阵线的四国在只是付费领域谁能拔的头筹?谁又能藉此问鼎天下?会当凌绝顶?
罗振宇笑而不语!
你追我啊!
你追我,
我就把你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