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小记
心情:一般
身体:一般
起床:7:30
就寝:23:40
成功日记:昨天成功的5件事(今日摘要)
1、参与拆书帮线下活动,当天陶珍(完美主义——1、找恐吓(内心的应该)2、安抚自己(不完美的最坏结果,原来没那么可怕)3、设定工作时限4、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小六(把目标转化为最小行动来战胜拖延——1想法转化为行动目标、2设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具体场景3、分解目标4、找一个最小目标开始行动)、阳义(大学生吃巧克力“延迟折扣”效应——1暂停一下2清楚的想象长期的好处3问自己是否愿意放弃长期好处和多巴胺的原理是激发渴望而不是快乐)拆解了很精彩的片段,能够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2、继续阅读《穷查理宝典》,反复加深“好好准备,等待时机,在难得的、有很大获胜概率的机会上狠狠下注,并且注意安全边界”的印象。
3、同事张婷婷离职,让我们理解“功劳比苦劳重要得多”。
4、深刻理解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不要选择做平均人。
5、晚上和老婆讨论“中医”的事情,让我更加明白“卓越性问题”以及在沟通时关注他人感受的重要性,不要只顾自己的表达。
6、今天加深了一个体会,有些感受如果不立刻如实的记下来,即使第二天再来回忆,也会有很大的失真,我们很难还原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真实想法。好记性不如赖笔头。
问题反思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搞不清楚“一个合格的观察家”和“完全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2)实际问题:如何只基于事实作评价,不要基于身份作评价?
场景还原:在昨晚给陶珍和小六当观察家的过程中,我们这组讨论的情况一般,还有我对片段的理解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很想给出一些基于身份(作为学习效果比较差的人)的评价,确实也给了一些这样的评价或者暗示。而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只基于“事实”做评价。
(3)我的错误假设:
a.把我认为做得不好的点一股脑儿的告诉拆书家,就能帮助他们改进问题。
b.我感觉好,帮我解决了问题才是一场好的拆书。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还是喜欢基于身份作评价:一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二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基于身份作评价会让大多数人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我很少基于事实做评价,没有体会到用这种评价方式给我带来的好处;四是,有试图改变他人的倾向;五是,我以前给过别人基于身份的建议,还获得过好处;六是,当时我选择性遗忘了以前给别人基于身份建议时,所带来的危害。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1)我自己对拆书家讲解的片段产生了疑惑的时候,就会希望拆书家能把这点讲得更透彻,他没讲或者讲得我不认同,我就会对这个地方存疑;
(2)我心里觉得如果在点评的时候,不把自己感觉不满意的地方全部提出来,就有遗憾,好像不是一个合格的观察家;
(3)比如小六我认为他的技能点基本都做到了,当我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希望他的拆解更完美,所以提出要求“她可以自愿再来一次”,就这样,我觉得自己防水了,会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衡量标准而感到遗憾。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1)调理情绪、回到终点:下次以做拆书家之前,我要提醒自己,我可能陷入“基于身份”的评价,让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给出建议,我要提前在纸上写下“基于事实”评价几个字,防止自己掉坑。想象一下,我期待的终点时,评价过后,拆书家了解到我给出的一些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情自己想出解决方案,大家合作愉快,而不是互相争辩。
(2)审视矛盾:其实,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有给自己的观察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感觉每次观察都会有变化,让人无所适从。
解决方案:给自己制定一个观察标准:1、严格参照技能点打分,对技能点过还是不过,要给出观察到的事实依据(没有观察到的事实,要问学习者观察到没有,问拆书家他自己讲没有,如果超过半数的学习者没有回忆起这个技能点,可以打叉);2、所过所有的技能点都通过,自己感觉特别不好(可以请感觉特别好(这个片段对自己很有帮助,回家能够用得上)的学习者举手,如果有2/3举手,就让她过,没有就建议重来一次)。就是这样一个标准,不要做身份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