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同的人,我们说话的准则也应有不同,正如鬼谷子说——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我以为可以理解为,说话对象的思想不同,说话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从生活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禁塑令的种种措施,譬如针对塑料袋额外收费,就是因为大众更容易被这种成本提升说服做出改变。此时若是摆出环保研究报告,恐怕是石沉大海,水花都激不起一个。后者更适应环境大会这样的场合,用来和同样深谙此道的人沟通探讨。
其实很多经典所讲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在《庄子·秋水》中,就有类似的道理,原文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一个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道理,局限于个人的见识、思想和选择。
即使在如今这样信息高度开放的年代,人的思想认知仍然不可避免地分为多个不同的圈子。在这里,我选择用“圈子”而不是“层次”,因为我认为思想可以有差异,却不必分高低。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不一样,不仅是为我们的身体和行为进行编码解密的基因,而且是大到环境,小到一句话一幅图景这样的细节,都会造成人的大脑生成千差万别的构造,从而形成迥异的思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想到了数学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人工智能方法如今渗透在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中。数学模型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是一个核心。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就是将现实环境数学符号化,输入到数学模型,然后得出一个数学符号,再进行解构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近年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深度神经网络——一种模拟人脑的数学模型,风靡一时。
实际上,深度神经网络对于研究者们来说也仍然很神秘,我们并不能像掌握经典方法一样掌握其原理。如果一个模型,可以观察到输入、输出,却无法理解其内在原理,就被称为“黑匣子”模型。人的大脑大概就是最复杂的黑匣子模型之一了。
与人沟通的过程,就犹如往一个黑匣子模型输入一组变量。要想针对不同模型得到同样的预期输出,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输入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