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新文】及【作业要求】
作业:(1)复习文中提到的几个效应及认知情绪理论,并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予以说明;(2)重点理解记忆的价值,由“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只有初见”联想为什么那么多知识都学过却一问三不知,总如“初见”?(3)愿意动脑的可以在以下段落下功夫:我们一直以为时间是连续的,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幻觉。既然是个幻觉,我宁可将“时”“间”成彼此分割的一段和另一段。凭我的能力,可能无法过好完整的一生,但却有足够的信心过好其中的某一段。
【答】
(1)复习文中提到的几个效应及认知情绪理论,并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予以说明;
【个人体验】:
记忆中:
2004年冬天,时值大一上学期期末,在褪去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之后,我像是陷入了一片“沼泽地”,越挣扎就陷得越深。我适应不了大学生活的节奏和步调,融不进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等一切在别人眼中流光溢彩的其他活动。
我经常独来独往,沉默寡言。这倒不是我因为我清高孤傲,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内心深处的自卑。我害怕和别人说话,因为我不只是“词语匮乏”,关键还在于连“普通话”都说不流畅。在与他人说话是,我还要因为多出一道工序:得提前将“方言”与“普通话”转换翻译,这样才不至于说的“磕磕巴巴”。可是追求完美的我,不满足于自己那“磕巴”普通话,干脆选择了,能用笑容来解决应对的,绝不开口说话……
正是从那时,我经常光顾校外的网吧,有时纯属是“追剧”,有时则是和高中时的闺蜜相约于网络视频聊天。当时我在乌鲁木齐,闺蜜在北京,由于时差问题,我们“网聊”的难度大大增加,不久之后,干脆就自动取消了这个设置。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在QQ上添加陌生人聊天(当时系统会根据我的属地信息-乌鲁木齐,推荐陌生人)。与陌生网友之间那种“初见”的美好,让我变得健谈而幽默,“打字”代替了“说话”,各种QQ表情让我变的活泼可爱起来,我也不再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自卑了。
可是,我也害怕这样会遇到“网络骗子”,于是“聪明机智”的我,把QQ属地由学校所在地“乌鲁木齐”改成家乡驻地“日照市”。这样,我的陌生朋友们大都是在日照大学城的在读大学生,可谓“志同道合”!当时我特别满足于网络上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我对他们诉说着在新疆的所见所闻,与此同时,“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也得到了许多来自“故乡人”的关心和祝福。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尤为重要!
2005年新疆的春天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在那段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的心情又差到极点: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未来,依然融不进班级活动。偶然的一次网络聊天,我邂逅了一个网名叫“北极之光”的日照大学城的学生。
平时与陌生人聊天,我只是“打字”,从未开启过“视频”,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可是那天,那个叫“北极之光”的陌生人一直发来视频请求,在我拒绝了三次之后,他再次发过来,我竟也没有缘由的点了“同意”,那算做是“初识”。
后来,我们断断续续的保持网络联系,偶然一次聊天中,他给我留了他的名字以及宿舍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有事可以给他打电话。当时我是很不屑一顾的,因为,当时我的原则是不随便与男性有更进一步的交往。
无独有偶,有一晚,我心情超级糟糕!到学校的话吧里给闺蜜打电话,可是,碰巧她在洗澡,让我一个小时后再打给她。我当时没有手机,电话号码都是记在便签本上的。在挂断电话那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串以0633-开头的电话号码和一个陌生的名字--刘静波。我试着拨通了那个电话,电话接通后,是他的同学喊他接的电话,隐约记得电话那头一阵“哄笑”……
那天我把所有的准备说给闺蜜听的“烦恼”都倾诉给了他,他不停的安慰我,说他有多羡慕我,说我比他优秀之类的话……那天我无所顾忌的说了好多,说着说着哭了,最后一直打到他们宿舍熄灯休息。最后,他问我要了学校的通讯地址和名字,说是要给我写信。(那时,我们学校宿舍没有安装电话。)
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他从日照邮寄来的信。依然记得他那气势滂沱的笔锋,是我喜欢却怎么也写不出来的风格。信的内容,让我联想到“高中课本中提到的笔友书信”,似曾相识。在信中,他接着那天电话里的话茬鼓励我,开导我,还列举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信的末尾,他提出我们做为“笔友”保持通信的请求,这倒是也很贴合我的“心意”,我感觉“书信”比“网络聊天”更加真实可靠。
通过“书信”来往,我们更加了解彼此。我知道了他与我同龄,家是临沂的,学的是会计专业,业余爱好弹吉他,是个阳光、开朗的人。如此,我的情感有了寄托,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很感激他为我做的一切。那时,我开始慢慢喜欢他,依赖他,他也心照不宣的关心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们相约网络视频聊天,他发送beyond乐队的歌曲《海阔天空》给我听,说那是他最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他学会的第一首“吉他曲”!那天,他说:“等放暑假了,他要亲手弹给我听。”我开心的答应了。就在那天的视频聊天里,我答应了做他的女朋友。并约定一起修改了网名:因他在日照,改名叫“海阔”,因我在新疆,改名叫“天空”。那天我“命令”他:“海阔”和“天空”要一起“上线”,一起“下线”,即使是异地,也要心心相惜,形影不离。
以上是我与“初恋”的“初见”,写到这里,我已经哭成了“泪人”!只因为,我们没有走到最后,在黎明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刻,相恋了5年,2010年春节过后,我选择了“放手”,也把他伤到“遍体鳞伤”,那天我哭哑了嗓子……
在那之前,我妈使出“苦肉计”,以死相逼,拿她的病来吓唬我,威胁我“就范”,与男朋友分手。当时我的感受是:“选择跟他走,我愧对父母;选择顺从父母,就必须要离开他。我左右为难,他们都是爱我的人,可就是不能兼得!!!”
我没有完成我对爱情的承诺,还曾美其名曰:“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现在,我能觉察到:自己这是在为“分手”的结果找理由。其实,分手8年了一直以来,我都不肯原谅我自己对爱情誓言的背叛。即使,我是因为父母不祝福而忍痛割爱。那也是我主观认同父母的结果。
曾经一度,我特别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是我知道已没有回头路。我还是想方设法联系到了他,不是想挽回感情,也不是想祈求原谅。只是想问他要回那些年,我曾经写给他的信!因为,那段日子每当我想起他的时候,都会拿出他写给我的信反复的看。当时,我根本想不起,曾经我都是如何给他写信的。所以,想要回那些信件,拼凑在一起,做个纪念。因为我害怕会“忘记”,其实已经忘记了太多太多……谁知他幽默风趣的调侃道:“那些信啊,早就被我烧掉了,烧到一半的时候,太呛的慌,就洒了水,倒进马桶里,咕咚一下冲走了……”
那天挂断电话后,我永久性的删除了“他”的电话号码,也按照他说的那种方式处理了那些他写给我的信件及照片……那天我哭肿了眼……像是又分了一次手!我到底是有多舍不得呢!又为何非要这般“自残”呢?
站在2018年,回看与男朋友的关系:从2005年的“初识”到2010年的“分手”,我能记得住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我牢牢记住的只有“相识”和“分手”……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爱的代价》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她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
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都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当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完成任务的动机会促使人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并且还会产生要完成它的欲望。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那个心理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ing Effect)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里,是一种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读一份足够长的名单,他更可能只记得开头,而忘记中部的大部分。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短期记忆在一个事件序列的开头时远没有在中段和末端时那么“繁忙”,与之相较,在开头就有更多的时间给短时记忆去处理信息,使其转换进入长时记忆,从而足以保存更长时间。
与之相较的是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近因效应则是针对序列末端刺激或信息的。总而言之,两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一系列的条目中,人们记忆效果最好的是位于开头的和位于末端的条目,即系列位置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心理学中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例如,一位司机在高速公路之旅上看到了同样多的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但如果在下高速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辆红色的汽车,那么他会认为这趟旅行中他见到了大量的红色汽车。
如果在自由回忆实验中,信息呈现完毕后,回忆开始之前增加一个逆运算,则近因效应消失。这成为双重记忆理论的铁证。
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 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
(3)我们一直以为时间是连续的,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幻觉。既然是个幻觉,我宁可将“时”“间”成彼此分割的一段和另一段。凭我的能力,可能无法过好完整的一生,但却有足够的信心过好其中的某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