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禅修
看了德宝法师的《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一书,了解到禅修不需要到山上出家或躲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做一辈子的苦禅;不一定需要和一群人一起;也不一定需要一个老师的指导后才可以开始自己的禅修之路。
我一直明白,佛教的智慧不是通过阅读那些文字就可以领悟的,它们不是一些概念与思维的游戏。就像训练肌肉一样,训练自己的心,学会控制脱离以往的反应模式。所以,即使我阅读再多的书,从克里希那穆提到肯威尔伯等等的灵修类书籍,我也只是在当一个小偷。
这本书主要讲了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呼吸而获得正念的方法,即内观禅修,在现在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盛行的南传佛教中的修行方法。
呼吸与禅定
呼吸,好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呼吸,大部分生物都离不开呼吸。专注于呼吸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心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而呼吸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对象。
从一开始的数息可以帮助自己注意呼吸,而不被自己的念头牵着走。慢慢的,可以一直注意到呼吸,虽然还会出现很多的念头,但不再觉得它们很重要。然后,呼吸会越来越轻,直到停止。在打坐之前,做些简单的运动会很有帮助。
内观与正念
在应该是内观禅修不同于其他道家、儒家和瑜伽等的静坐的地方,入定后的目的是为了观,如实的观。不带有任何自我的思维与概念,只是观察它发生了什么。观呼吸的每一个长短、从升起到消失的过程。而佛教的正念就是现在的量子物理中发现的,没有一个坚实物体的存在,有的只是一个事件。观的目的是获得正念,即一切无常、苦和无我的本质。观的对象除了呼吸,还可以是自己的身体的感受、某种心里的状态等等。
布施与慈心
正念是对事物的直接观看,可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呢?佛教中说因为世人的贪、嗔、痴,也就是我们过于执着的那个“自我”。为了放下这个自我,我们需要慈心,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家人、朋友还有敌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快乐、平安、成功的心。当我们具有了足够的慈心后,就能从小我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而真正的善正是来源于此,只有自己的心中有了足够多的慈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别人。
这就是目前的我对禅修的理解,道理似乎很简单,但这背后的东西,从潜意识中如何产生这一切的念头,然后像泡泡一样浮现出来的呢?为何我无法看到呢?
禅修不仅仅只在自己静坐的那段时间里,应该带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禅修
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觉得自己像个陀螺一样在旋转。只注意到那些可以带来快乐和痛苦的事物,然后不断的追逐快乐、逃避痛苦,忽略了生命其他大部分的美,并贴上了无聊的标签。现在的网络、电视剧、游戏、小说等等使得逃避现实而追逐短暂的快乐越来越容易做到。快节奏的生活占据了人的孤独和思考的时间,似乎因循着惯性的行动是最轻松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 在行走中感受,让走路也变成一种修行
- 放慢动作,感受每一个细小的感受
-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刷牙、吃饭、走路、学习,从醒来到入睡的时间中,我们都是有意识的,所以都可以做内观禅修
- 我们通过禅修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专注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