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凡然
根据美国协会的营地调查,90%的营员在营地有想家的情况。20%的营员经受从一般到严重不同程度的“想家”情绪,而有7%的营员则会经受因想家而导致的焦虑、萎靡不振。今年,我所在的营地也出现了一位特别想家的9岁男孩超超,刚来到营地的第一天晚上就开始哭闹着要回家。然而,在我们的陪伴和鼓励下,他最终坚持完成了7天的夏令营。回想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做对了这几点。
首先,给予足够的允许和陪伴。第二天晚上课程结束后,我听到教室里超超在哭,而他旁边坐着一位助教姐姐洁洁。我走了过去。洁洁说,晚上的课程是用黏土来表达自己的生命能量,超超做好的粘土作品有一点粘在盘子上,拿起来时破坏了一点形状,所以他难过地哭了。听完洁洁的话,我也坐到超超旁边,用手搂着他的肩膀:“看出来你真的很伤心呢,都哭了这么久了。能告诉老师,你制作了什么作品?为什么这个是你的生命能量?”超超没有马上回答我,而是继续在哭泣。我继续搂着他的肩膀,让他继续哭。过了几分钟,我再继续问。这时超超开始断断续续回答我的问题了。接着,我顺势带他去到他的作品前让他给我介绍。我看到了他的作品,是一个雪人。我真心地称赞他的雪人做的非常精美,能看出他的内心是非常简单清纯的。
突然,超超又大哭了起来:“我想回家,不想呆在这里了。”此时,我明白了。看起来超超是因为感受到了挫败所以难过,但其实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想回家,在这里没有太多安全感。我知道这是他第二次来夏令营,于是我的第二招是让他产生好感觉,同时有所期盼。我继续搂着他的肩膀:“嗯嗯,是呢,看到超超很想回家了呢。上一次你来夏令营是不是也很想回家?你上次是怎么坚持到结营的?能不能给我分享一些经验?”超超继续哭,没有回应我。我看着他的眼睛:“嗯嗯,你挺想家的,难过就继续再哭一下吧,哭出来会好很多的。”接着我给他分享了一段我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一次我跟着爸妈到了郊区的舅舅家,那里有很多橡胶木,我玩得很开心于是提出要在舅舅家过夜。到了晚上我想家了,不过没有办法可以回家,我记得我也哭了很久。我继续对超超说:“我小时候和你一样呢,不过慢慢长大了,越来越有本领后就会好起来了。你想回家我是理解的,同时要你爸爸妈妈同意呢。我听助教姐姐洁洁说你妈妈是希望你克服困难留下来的,所以他们现在应该不会同意你回去的。要不你先留到第四天晚上,到时如果还是很想回家,你再问问爸妈的意见好不好?”
超超继续哭,没有回应我。因为马上就要安寝了,所以我和洁洁一起把他带回了酒店寝室。我陪他回到了宿舍,他依旧很难过,甚至回到寝室后哭得更大声了。我担心影响别的孩子睡觉,于是把他带到酒店楼层走廊的沙发上。我没继续劝他,让他知道他想哭可以继续哭,因为哭完情绪就会好起来的。再后来,我忙着处理别的学员的冲突,超超哭完后居然就自己回去洗澡睡觉了。
第二天,超超正常来上课。我给他点了一个大拇指,赞扬他前一天晚上带着想家的心情也能很好地洗澡睡觉。接着我给了他一个任务:期待他至少在我的课堂举手回答一次我的问题。我留意到超超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了很多,慢慢地也融入到团队中和其他伙伴们一起参加活动了。
第四天晚上,超超很开心地找到我:“爸爸答应我第六天晚上他可以过来。但是我不知道是第六天晚上就回家,还是等到第七天中午结营再回家。”我听到他这么说心里挺高兴的,因为我看到他在我们的陪伴和鼓励下,已经对营地产生了安全感,内心愿意留在这里了。我说:“那你自己考虑一下吧。要是你第六天晚上就走的话,那你拿不到结营证书和结营奖牌,会有点遗憾哦。”
好消息是超超最后战胜了自己,留到结营后才离开。他的故事让我再次看到了陪伴、允许、接纳的力量。首先,我们让孩子觉得他是安全的,这里的环境和老师助教、同学们是接受我的。接着,通过聆听和沟通,重点引出他过往在同样事件上的成功经历,产生“这次我也能做到”的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他一些具体的任务或者期待,他就有盼头了。我想,这段经历对超超来说,一定是一段难忘的英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