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上简书,今天偶尔翻出来,看到了一篇热门聊的是国外读到了二三流大学的商科到底有什么用?于是,一个久未被翻出来的中国式纠结,又摆在我面前。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文中作者定义的那种学历一流的学生,虽然靠着自己高中的勤奋,去到了南方一所知名的985,在高考千军万马的独木桥里硬生生的挤到了前排。
但我知道我的留学学历,的确不是来自常春藤或英国前10,而只是一所全球排名TOP100左右的学校。
你明明可以去LSE,或是爱丁堡,为什么不申请?或者至少也要曼彻斯特哇,不是已经收到offer了吗? —— Kath
这让我一度纠结。
我开始质疑自己这么多年所做的择校决定,是否都基于一个并不完全正确的假设 —— 那就是我选择去哪里,并不是缘由它的排名或是声望,而是那里有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里会有我真正想要体验的生活。
虽然一度尝试着去说服自己,但每每被问及在英国的哪所学校读书,这样的纠结便又会像斑驳锈蚀的铁门上被刷了层新的油漆,扎眼又无法被忽略。
那一年,高考少我一分,本着择校不择专业,最后去了理科见长的浙大学文科的L拿到了MIT的offer。
仿佛在昭示着什么才是现代丛林里的正确生存法则。
只要你来自名校,没有人会对你到底学了什么 give a shit.
这个问题整整困扰了我一整年,但随着归国的日子越来越近,当我回想起在这个阴雨连绵妖风肆虐的岛国度过的日日夜夜,内心就莫名的平静起来。
世界排名?英国排名?Times,卫报还是RAE。
Please go to hell.
因为,
在这个离家上万公里的国度里。
我体会过初来乍到时,连在麦当劳点餐都要在心里打鼓,生怕说错了什么
我体会过凌晨两点,完成论文,从cluster走回宿舍的孤独和疲倦
我体会过只身一人,拖着行李,在慕尼黑机场留宿等待着返英的航班
我体会过六点起床,趁着夜色,赶去做part-time的寿司店开始做工
当然,
如果没有在腐国我所经历的这所有。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用英文向英国人去表达我的创意,去撰写几万字的论文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同时和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人朝夕相处却又其乐融融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面对面的去听BBH的大牛们讲述他们最新的广告案例
我可能永远也遇不到 Figo, Charlotte.
这两个曾经在同一屋檐下做饭,吹水,互相支撑着走完这一年的一辈子的朋友
不过,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对排名耿耿于怀。
因为我发现,我所经历的就是我想要的留学生活;
我所学到的,也正是我心心念念的广告与创意。
而随之而来的,
是英国教会我的那些可贵的品质。
尊重每一个人,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
永远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对你所遇到的人和事物均是如此;
热忱、坚持、有逻辑、有依据;
and never regret for what you have done.
我们最精彩的那几年,岂是一两个干枯的排名概括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