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第七章:述而篇〈7.3〉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迁徙,改变,行动之意;徙,移也。——《广雅》
【翻译】
①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学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傅佩荣《人能弘道》)
②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百度)
③孔子说:“知道道德却不修行,学识渊博却不言说,听到正确的道义也不遵从,不善的行为也不改正,在无限中固有所执,是人所应忧虑的。”
【解读】
论:夫子此语是承接上一篇所讲的引述。
本章所提到的四件事,前两的修德与讲学,是我们每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到的。用“不”字,表示主动性不够,应该增强的是志向。后面两件事,用的是“不能”,表示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无论迁善或改过,除了愿意做,还必须经过“努力”,并且需要终身行之。
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忧虑,即“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如果我们来个反向思考,就可以说孔子对我们的个人修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加强道德培养,二是勤奋为学,三是择善固执,多行义举,四是有了错误及时改正。这四点建议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
首先,我们来看下加强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人的全部行为无外乎言与行,若是归纳起来,言行可以分成两种,即有益于大家的言行和无益于大家的言行。凡是有益于大家的言行,自然属于仁善的范畴,而无益于大家的则是不道德的。所谓修德,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造福社会。若是不注重修德,可能就会言行失当,害人害己,严重时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要勤奋为学。孔子在本章中提到的“学之不讲”,他虽然没有明说要我们学习什么,但是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明白。孔子一生所推崇的就是“仁”道,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学的便是行仁的学问。不过,学习只是为学一个方面而已,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才是为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大家只有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着熟练的掌握,才能将所学到的东西完美地运用到实际之中,做到学以致用。若是学而不用或是滥用,不是成为书呆子,就是成为社会的祸害,这可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再次,择善固执,多行义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许多理论,其中很多是合乎仁善指导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应该用仁善之道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可是在做事的时候,却不能依此而行。这种行为,正是孔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正确的做法是,听到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其实,无论是小善还是大义,其关键就在于做与不做,为善就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不为则会日渐走向堕落。
最后,发现了错误应当及时悔改。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在犯了错误以后,只要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就能从中获得不小的利益。而且,犯了一次小错,若是能够亡羊补牢,也算为时未晚。廉颇负荆请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倘若廉颇不肯认错,等到小错变成大错时,可就不是将相不和的结果了,甚至还会动摇国本,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若到那时再想悔过,可就回天乏术了。因此,知错就改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解读摘自百度)